《逍遥堂会宿二首》
时间: 2024-10-02 14:44:30意思解释
逍遥堂会宿二首
原文展示
逍遥堂会宿其一
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逍遥堂会宿其二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白话文翻译
逍遥堂会宿其一
高耸的树木,伴随着午夜的风雨声。
误以为能在床上重温旧约,不知自己已经漂泊在彭城。
逍遥堂会宿其二
秋天来临,东阁的凉意如水般清冽,
客人离去,山公醉得像泥一样。
困倦地躺在北窗下叫不醒自己,
风吹动松竹,雨声凄凄。
注释
字词注释
- 逍遥堂:指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 中宵:指夜半时分。
- 漂泊:流浪,四处游荡。
- 东阁:指东边的阁楼,象征着清幽的环境。
- 山公:指山中隐者或醉酒者。
典故解析
- 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以其诗歌描绘自然风光著称。
- 彭城:古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常用于象征漂泊与离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书法造诣闻名于世,作品多涉及政治、哲学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与兄苏轼久别重逢之际,表达了对旧约的追忆和对逍遥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多年的离散与重聚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情谊。
诗歌鉴赏
苏辙的《逍遥堂会宿二首》以其清新而又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与兄长在离别多年后重聚时的复杂心情。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的结合,传达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在第一首中,“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通过自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夜晚氛围,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漂泊的无奈。诗句“误喜对床寻旧约”则流露出对往日友情的渴望,却又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令人感到一丝凄凉。
第二首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情感,描绘了秋天的凉意与醉酒的状态,借“东阁凉如水”与“山公醉似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一种失落与迷惘。最后两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更是将这种孤独与凄凉推向顶峰,仿佛在诉说着在纷繁世事中难以自持的无奈。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苏辙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亲情的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描绘了高大的树木,伴随着夜半的风雨声,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表达了对旧约的向往,同时感受到现实的漂泊与无奈。 -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秋天的凉意与朋友离去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最后两句将诗人困于北窗的无奈与风雨中的孤独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凉如水”,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寒意。
- 拟人:风和雨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客去山公醉似泥”,形成音韵的和谐与情感的对比。
主题思想
此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逍遥生活的追求和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反映了作者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寻木:象征高耸的理想与追求。
- 风雨声:代表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及内心的惆怅。
- 东阁:象征清幽的环境与内心的宁静。
- 山公:隐喻醉酒后的迷惘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哪一年与苏轼重聚?
- A. 1086年
- B. 1100年
- C. 1103年
- D. 1106年
-
诗中提到的“彭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苏
- B. 浙江
- C. 安徽
- D. 山东
-
“东阁凉如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凉意
- C. 干燥
- D. 湿润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人情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现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但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上一句是什么
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下一句是什么
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⑴?上一句是什么
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⑴?下一句是什么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复移守胶西⑶,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⑷,不见者七年。上一句是什么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复移守胶西⑶,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⑷,不见者七年。下一句是什么
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⑸,相从来徐留百余日。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