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洞山克文长老》

时间: 2024-10-02 04:00:48

无地容锥卓,年来转觉贫。

偶知珠在手,一任甑生尘。

窜逐非关性,颠狂却甚真。

此心谁复识,试语洞山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地容锥卓,年来转觉贫。
偶知珠在手,一任甑生尘。
窜逐非关性,颠狂却甚真。
此心谁复识,试语洞山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到无处安放自己,渐渐感到生活的贫乏。偶尔意识到自己手中拥有珍贵的珠子,却任凭尘埃覆盖。被驱逐并不关乎本性,反而在颠狂中显得更加真实。这样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试着与洞山的隐士谈一谈。

注释:

  • 无地:没有地方,表示心中无所依托。
  • 锥卓:用锥子来支撑,象征生活的艰难。
  • :蒸锅,意指日常生活的琐屑。
  • 窜逐:被驱逐,表示被排斥或疏离。
  • 颠狂:形容疯癫,反映内心的挣扎与真实感。

典故解析:

“洞山人”可能指隐士或修道之人,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诗中提及的珠子象征着内心的智慧和价值,尽管外在环境艰难,但内心的真实体验更为重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社会时局以及哲理思考,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和个人理想的矛盾使得许多士人感到迷茫与无奈,苏辙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开头的“无地容锥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无奈,接着提到“珠在手”,象征着内心深处的珍贵,但由于生活琐事的干扰,这份珍贵被尘埃覆盖。诗中强调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认为即使外在环境困扰着个体,但真正的自我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在“颠狂”的状态下显得更为真切。最后,诗人以“此心谁复识”表达了对理解自己内心的无奈,向洞山人发出邀请,试图寻找一位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个体在困境中对自我的反思与寻求理解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地容锥卓”意指没有地方可以支撑自己的存在,表现了诗人感到无所依托的苦闷。
    • “年来转觉贫”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愈发觉得生活贫乏。
    • “偶知珠在手”暗示诗人虽有内心的宝贵之物,却因外界的干扰而未能好好珍惜。
    • “一任甑生尘”表明对生活琐事的无奈,象征着对物质生活的放任。
    • “窜逐非关性”表示被驱逐的状态并非内心本质的反映。
    • “颠狂却甚真”强调在困境中反而显得真实的内心。
    • “此心谁复识”表达了对理解自我的渴望,最后通过“试语洞山人”引出对话的愿望。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珠在手”象征内心的智慧。
    • 对仗工整,增强音韵美感。
    • 反讽手法,通过生活的贫困反映内心的真实。
  •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内心的真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强调了个体在困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寻求与理解。

意象分析:

  • :象征内心的智慧与价值。
  • :代表生活琐事与外界的干扰。
  • 洞山人:象征隐士,代表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珠”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内心的智慧
    • C. 外在的名声
  2. “窜逐非关性”中的“窜逐”指的是什么?

    • A. 追求
    • B. 被驱逐
    • C. 隐藏
  3.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生活的富裕
    • B. 内心的真实与外界的矛盾
    • C. 友情与爱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辙的作品更加注重内心的挣扎与反思。李白的诗歌往往表现出对月光的感慨与思乡之情,而苏辙则深入探讨了生活的困境与个人的真实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