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莘老游龙洞寄孙傅师》
时间: 2025-01-17 04:04: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孙莘老游龙洞寄孙傅师
苇萧传火度冥冥,作入清都醉魄醒。
草隐月崖垂风尾,风生阴穴带龙腥。
壁间泉贮千锺碧,门外天横数尺青。
更欲仗筇留顷刻,却疑朝市已千龄。
白话文翻译:
在幽暗的夜里,苇草和萧声传来,似乎点燃了某种灵感,仿佛进入了清都,醉了又清醒。
草丛隐匿在月光照耀的崖壁上,风带着细腻的气息拂过,龙洞中弥漫着龙的腥味。
洞壁间的泉水盛满了千锺的碧绿,门外的天空横亘着数尺的青色。
我更想借着拐杖停留片刻,却又怀疑早市的喧嚣已经过去了千年。
注释:
字词注释:
- 苇萧:指苇草和萧声,表示环境的幽静。
- 冥冥:形容昏暗或神秘的状态。
- 清都:指清净的地方,可能暗指道教的理想境地。
- 龙腥:龙的腥气,象征着灵异之处。
- 千锺碧:千锺指的是泉水的清澈和丰盈。
- 拄筇:指用拐杖支撑,象征游山玩水的姿态。
典故解析:
- “清都”可能源自道教思想,象征着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
-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与神秘,常常与水有关,代表灵动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北宋词人,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情感细腻,风格清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象之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秦观游历龙洞时,透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变化的感慨。这一时期的秦观,经历了政治的动荡和个人的挫折,诗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龙洞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开篇以“苇萧传火度冥冥”引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诗人似乎在这个幽暗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灵感,并借此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绪。
接着,诗中描绘了“草隐月崖垂风尾”,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微妙之处。风的细腻与草的隐秘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世事难以捉摸的特性。在“风生阴穴带龙腥”一句中,龙的腥味不仅渗透了神秘感,还象征着潜在的力量和变化。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泉水的清澈与天空的辽阔,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思考。“更欲仗筇留顷刻,却疑朝市已千龄”,这句表达了诗人对逍遥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喧嚣的淡泊,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复杂而深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苇萧传火度冥冥:在幽暗的环境中,苇草与萧声伴随着火光传来,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 作入清都醉魄醒:进入清净的境地,虽然醉了,但又感到清醒,暗示着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 草隐月崖垂风尾:草丛在月光照耀的崖壁上隐匿,风带动着草,象征着自然的细腻与变幻。
- 风生阴穴带龙腥:风在阴暗的洞穴中流动,带着龙的腥味,暗示着潜藏的力量与神秘。
- 壁间泉贮千锺碧:洞壁间的泉水清澈如碧,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清新。
- 门外天横数尺青:门外的天空横亘,暗示着广阔与自由。
- 更欲仗筇留顷刻:想要停留片刻,借着拐杖支撑,表现出对自然的依恋。
- 却疑朝市已千龄:却又怀疑,世俗的喧嚣似乎已经过去了千年,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苇萧传火”,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 对仗:如“草隐月崖”与“风生阴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让自然元素如风、草赋予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与变化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苇萧:象征自然的幽静与思绪的灵动。
- 龙腥:隐喻灵异与潜藏的力量。
- 千锺碧:代表生命的清澈和丰盈。
- 青天:象征自由与广阔的胸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苇萧传火”的含义是什么?
- A. 代表热闹的市集
- B. 表达自然的宁静
- C. 象征温暖的光明
- D. 反映城市的喧嚣
-
“草隐月崖”中“月崖”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
- A. 圆满
- B. 神秘
- C. 生命
- D. 伤感
-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 A. 绝望
- B. 淡泊
- C. 喜悦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李白的《庐山谣》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比较秦观的《和孙莘老游龙洞寄孙傅师》和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秦观更加强调内心的思考和情感,而苏轼则更侧重于历史与哲理的沉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秦观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