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踏青》

时间: 2025-01-19 14:51:45

曲廊池上竹阑稀。

终日锁双扉。

隔林鸟声相唤,风物正芳菲。

榆荚落,柳绵飞。

试罗衣。

踏青归晚,胡蝶双双,随入屏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廊池上竹阑稀。终日锁双扉。隔林鸟声相唤,风物正芳菲。榆荚落,柳绵飞。试罗衣。踏青归晚,胡蝶双双,随入屏帏。

白话文翻译:

在曲折的廊道上,池塘边竹子稀疏。整天把双扇门锁住。隔着树林传来鸟儿的呼唤,春光正是芳菲时节。榆树的果荚飘落,柳树的绵絮飞扬。试穿轻薄的衣裳,踏青归来的时候,成双的蝴蝶,跟随我走进屏风后。

注释:

  • 曲廊:指弯曲的走廊。
  • 竹阑:竹制的栏杆。
  • 锁双扉:形容闭锁的门。
  • 隔林鸟声相唤:树林间传来鸟儿的鸣叫声。
  • 芳菲:形容春天的美好和繁盛。
  • 榆荚:榆树的果实,指榆树的种子。
  • 柳绵:柳树的绵絮,象征春天的柔软和轻盈。
  • 试罗衣:试穿轻薄的衣服。
  • 踏青:春天外出游玩的活动。

典故解析:

  • 踏青:古代的一种春游活动,通常在春天进行,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 蝴蝶:在中国文化中,蝴蝶常常象征美丽、爱情和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公元1640年-公元1710年),清代诗人,字子贞,号澄庵,生于福建,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诉衷情·踏青》创作于清代,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内心的闲适与愉悦。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悠闲状态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开头描绘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曲廊和池塘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诗人用“曲廊池上竹阑稀”来描绘周围的环境,显示出春日的闲适与自然的和谐。接着,通过“终日锁双扉”,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外界的渴望。

“隔林鸟声相唤,风物正芳菲”一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鸟儿在呼唤,春光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随着“榆荚落,柳绵飞”的描写,诗人进一步营造出春天的氛围,生动地描绘了春风中飘散的柳絮与榆荚,象征着春天的柔美与轻盈。

最后几句“试罗衣。踏青归晚,胡蝶双双,随入屏帏”,将诗人踏青归来的情景细致描绘,展现了春游的乐趣。蝴蝶的双双飞舞,既是自然的美丽,也是对生活轻松自在的向往,诗人在这一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曲廊池上竹阑稀:描绘了一个环境,表现出安静和疏离感。
  2. 终日锁双扉:暗示孤独和内心的封闭。
  3. 隔林鸟声相唤:鸟鸣声打破了宁静,带来生机。
  4. 风物正芳菲: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充满生机。
  5. 榆荚落,柳绵飞: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
  6. 试罗衣:诗人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7. 踏青归晚,胡蝶双双:春游归来的惬意,象征着爱情和美好。
  8. 随入屏帏:最后的意象,带有一种私密与温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诗人的心情,生动形象。
  • 拟人:鸟声的呼唤,给人一种互动的感觉。
  • 对仗:诗句间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在春日游玩中所感受到的内心宁静和愉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廊: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不易。
  • 竹阑:代表着自然与清雅的结合。
  • 鸟声:象征着自由与生命的活力。
  • 榆荚与柳绵:春天的标志,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胡蝶:美与爱情的象征,传达出轻松愉悦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榆荚”是指什么? A. 柳树的果实
    B. 榆树的果实
    C. 菊花的果实
    D. 桃花的果实

  2. “踏青”指的是什么活动? A. 春天外出游玩
    B. 夏天游泳
    C. 秋天登山
    D. 冬天滑雪

  3. 诗中“胡蝶双双”所象征的是什么? A. 友谊
    B. 爱情与美好
    C. 竞争
    D. 疲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1.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思与个人的感慨。
  2. 《春望》:与《诉衷情·踏青》一样,都展现了春天的意象,但情感基调更为沉重,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曾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