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四之三)》
时间: 2025-01-04 11:45: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四之三)
作者: 贺铸 〔宋代〕
枕上阊门五报更。蜡灯香灺冷,恨天明。青苹风转彩帆轻。樯头燕,多谢伴人行。临镜想倾城。两尖愁黛浅,泪波横。艳歌重记遣离情。缠绵处,翻是断肠声。
白话文翻译:
在枕边听到阊门的五更报时,蜡烛的灯光冷清,恨不得天不要亮。微风轻拂,青苹随风摇曳,轻帆在水面上飘荡。船头的燕子,真是多谢你陪伴我行走。对着镜子,想起倾国倾城的她,眉头微蹙,泪水横流。那艳丽的歌声让我重忆离情,缠绵之处,竟让我心如刀割。
注释:
字词注释:
- 阊门:古代城门名,特指南京的城门。
- 报更:报时的声音,指更鼓声。
- 蜡灯香灺冷:蜡烛的灯光变得冷清。
- 青苹:水边的草,青色的苹草。
- 樯头:船的桅杆顶部,形容燕子在此处飞舞。
- 倾城:形容女子的美貌,倾倒城池。
- 愁黛:形容愁苦而生的眉毛。
- 泪波横:泪水流淌,如波纹般扩散。
- 艳歌重记:鲜艳的歌曲使人重温往事。
典故解析:
- 倾城之貌:源于古代对美女的赞美,常用于形容女子的绝世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1090-1150),字惟白,号渔山,宋代词人,著名的“婉约派”代表之一。其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擅长描绘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贺铸以个人的情感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忆。
诗歌鉴赏:
《小重山(四之三)》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词人深沉的离愁与个人情感的纠葛。开头“枕上阊门五报更”,既是时间的标记,也是夜的寂静与孤独的象征。随着夜的渐深,词人对情人的思念愈加浓烈。蜡灯的冷清与天明的恨意,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无奈。接下来的“青苹风转彩帆轻”,则展现了一幅轻松的航行画面,似乎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但实际上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
“樯头燕,多谢伴人行”中的燕子,既是自然的生灵,也是词人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对陪伴的珍视。接着,词人通过对镜子的回望,想起了倾城的美女,勾起了无尽的愁苦与泪水。最后一句“翻是断肠声”则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离别的痛苦与缠绵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对离别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刻,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枕上阊门五报更:描绘了夜晚听到报时声,营造出孤独与时光流逝的氛围。
- 蜡灯香灺冷,恨天明:蜡烛的冷光让人感觉到寂寞,恨不得天不要亮,表现了对孤独的厌倦。
- 青苹风转彩帆轻:描绘出轻松的航行,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樯头燕,多谢伴人行:燕子象征陪伴,传达出对友谊或爱情的感激。
- 临镜想倾城:通过照镜子回忆美人,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 两尖愁黛浅,泪波横:眉头微蹙,泪水横流,体现了深切的愁苦。
- 艳歌重记遣离情:鲜艳的歌声唤起对离愁的记忆。
- 缠绵处,翻是断肠声:最后一句将整个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波横”,将泪水比作波浪,生动形象。
- 对仗:如“蜡灯香灺冷,恨天明”,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如“青苹风转”,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增添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离愁”展开,表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与对离别的痛苦,体现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阊门:象征着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暗示孤独。
- 蜡灯:象征温暖与孤寂,反映内心的情感。
- 燕子:代表着自由与陪伴,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倾城:象征美丽与心痛,体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枕上阊门五报更”中的“阊门”指的是:
A. 一种花
B. 城门
C. 一种乐器
D. 河流 -
“恨天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无奈与孤独
C. 愤怒
D. 渴望 -
诗中“樯头燕,多谢伴人行”中的“燕”象征什么?
A. 离别
B. 自由
C. 陪伴
D. 孤独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贺铸的《小重山(四之三)》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描绘了离愁别绪,但贺铸更侧重于深沉的情感表现,而李清照则以清丽的笔调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为特色。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风格,体现了宋代词人的多样化。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贺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