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山考}峔僧》

时间: 2025-01-19 21:43:09

鸟飞不到处,乾坤剩此山。

万里架娑影,萧然古洞间。

虎来依法住,云出羡僧间。

亦复何须食,乡人送米还。

意思解释

送{山考}峔僧

原文展示:

鸟飞不到处,乾坤剩此山。
万里架娑影,萧然古洞间。
虎来依法住,云出羡僧间。
亦复何须食,乡人送米还。

白话文翻译:

鸟儿无法飞到的地方,天地间只剩下这座山。
万里之外的影子在山间飘荡,古洞里显得格外清幽。
老虎来到这里,依照法律安居,云彩在这里飘出,让人羡慕僧侣的生活。
其实又何必担心吃饭呢,乡亲们送来米饭就足够了。

注释:

  • 鸟飞不到处:指的是偏远之地,暗示此地与世隔绝。
  • 乾坤:指天地,表示广阔的空间。
  • 万里架娑影:指远方的影子像是架在空中,形象化的表达了距离的遥远。
  • 萧然:形容环境清冷、宁静。
  • 虎来依法住:指老虎在这里依照自然法则栖息,暗示自然的和谐。
  • 亦复何须食:表示不必担心生计的问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朴臣,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隐居生活之际,诗人对山林景色的沉醉和对僧侣生活的羡慕,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山林景象,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鸟飞不到处”即设下了一个偏僻的场景,接着“乾坤剩此山”进一步强调了此地的孤独与宁静。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远山的影子,也有安居的老虎,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诗人在描述自然之美的同时,提及僧侣的生活,表现出对简朴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此外,最后一句“乡人送米还”则将隐居与人情味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鸟飞不到处:暗示山的偏僻,营造出一种人迹罕至的宁静。
    • 乾坤剩此山:强调此处的独特与孤立,暗示诗人对山的依恋。
    • 万里架娑影:描绘了远方的景象,给人一种无垠的感觉。
    • 萧然古洞间:古洞的清幽让诗人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 虎来依法住: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生物在这里遵循自然法则。
    • 云出羡僧间:表示对僧侣的生活方式的羡慕。
    • 亦复何须食:反映出诗人对生计的淡然态度。
    • 乡人送米还:表达了与乡人的情感联系,温暖而亲切。
  • 修辞手法

    • 比喻:远方的影子比喻着遥远的境界。
    • 拟人:老虎“依法住”,赋予动物以人的特质,强调自然的和谐。
    • 对仗:如“虎来依法住,云出羡僧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和谐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
  • :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环境。
  • :象征变幻与自然的生机。
  • :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和谐。
  • :象征生活的基本需求与人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鸟象征什么? A. 自由 B. 贫穷 C. 闲暇

  2. 诗人对僧侣生活的态度是? A. 嫉妒 B. 羡慕 C. 不屑

  3. “乡人送米还”这句诗表达了什么? A. 与世隔绝 B. 人情温暖 C. 生活艰难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独坐敬亭山》——李白
  • 《终南山》——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同样表达了对山水生活的向往,但更侧重于豪放与个性;而马朴臣则更注重于宁静与淡泊,体现出不同的隐逸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