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和刘一止《苕溪词》》
时间: 2025-01-08 00:41: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月明风静,问此时谁晓。
雪后初开一枝好。
爱孤山踪迹,千树横斜,
临碧水,十里湖光冷照。
逋仙归去后,依旧黄昏,
疏影婷婷为谁妙。
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
断桥边诗情空老。
任南北枝头暖相催,
听玉笛声中,吹来多少。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明亮、微风轻拂的夜晚,谁能知道此时的情景呢?雪后初开的那一枝花,实在是美丽。爱那孤山的踪迹,千树横斜地立在水边,十里湖光在冷冷的照耀下显得如此清幽。逋仙归去后,依然是黄昏时分,疏落的影子为谁而美妙呢?望不尽那竹篱茅舍中的人家,断桥边的诗情却已渐渐空老。无论南北的枝头如何催促温暖,听那玉笛声中,究竟吹来多少情思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逋仙:指隐居的仙人,寓意追求清静生活的人。
- 疏影婷婷:形容疏落的树影,轻盈而美丽。
典故解析:
- 孤山:可能指代隐士或追求自由的文人所向往的生活。
- 玉笛:古代文人常用笛子来表达情感,象征着音乐的优雅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太清,生于清代,字子青,号太清。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洞仙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开篇以“月明风静”引入,给人一种安静、恬淡的氛围,随即提出“问此时谁晓”,展现出一种哲思的态度。接着通过“雪后初开一枝好”描绘出雪后的清新景象,诗人用“爱孤山踪迹”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千树横斜与碧水相映,形成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而“逋仙归去后,依旧黄昏”则通过时间的推移,表达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感叹,疏影婷婷的描写又增添了一丝神秘的美感。诗人在“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中体现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尽管诗情已经“空老”,却仍然在南北枝头的温暖催促下,听那玉笛声,传递着无尽的情思与感慨。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明风静:描绘夜晚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问此时谁晓:思考此时的美好是否被他人所知,展现孤独感。
- 雪后初开一枝好:表现雪后的生机与美丽。
- 爱孤山踪迹:表露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千树横斜,临碧水:描绘自然景观的和谐美。
- 十里湖光冷照:强调湖光的清冷,增添了孤独感。
- 逋仙归去后:提到隐士归隐后的宁静。
- 依旧黄昏:时间的流逝,带来感伤。
- 疏影婷婷为谁妙:对美的追问,展现思考与孤独。
- 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 断桥边诗情空老:感叹时间的无情。
- 任南北枝头暖相催:描写春暖花开时的情景。
- 听玉笛声中,吹来多少: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清幽的自然比作隐士的生活。
- 拟人:如“疏影婷婷为谁妙”,让影子有了情感。
- 对仗:如“南北”、“竹篱茅舍”,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自然美的向往,展现了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明:象征宁静与神秘。
- 雪后:代表清新与希望。
- 孤山:象征隐逸与自由。
- 竹篱茅舍:体现乡村的朴素与宁静。
- 玉笛:象征音乐、情感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山”象征什么? A. 人生哲理
B. 隐逸与自由
C. 乡村生活 -
“疏影婷婷为谁妙”的意思是: A. 影子很美
B. 影子在问谁的好
C. 影子代表孤独 -
诗中提到的“玉笛”主要象征: A. 音乐与情感
B. 乡村生活
C. 自然景观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洞仙歌》与《月下独酌》同样以月亮为背景,都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洞仙歌》更多地聚焦于自然景色,而《月下独酌》则侧重于人际关系的疏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