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砧杵谁家捣素秋,一声声度白萍洲。
玉关萧瑟红闺冷,两地看来一样愁。
白话文翻译
谁家在捣制白色的秋米?那一声声敲打声传到了白萍洲。
玉关那边萧瑟凄凉,红闺之中冷清孤寂,
两地的情景看来都是一样的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砧杵:砧板和杵,指捣米的工具;这里象征着秋天的收获与劳动。
- 素秋:指白色的秋米,象征着丰收的季节。
- 白萍洲:可能是指一种水生植物,象征着水边的幽静。
- 玉关:古代指代边关,象征着战乱与离别。
- 红闺:女子的闺房,象征着温柔的家园。
- 愁:忧愁、忧伤,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玉关”可能与古代的边关生活有关,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 “红闺”常用于古诗中,指代女性的生活空间,暗示诗人对温馨家庭的向往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蕙芬(约1630年-约1700年),清代女诗人,生活在明清之际,因其诗作清丽脱俗、情感细腻而受到赞誉。她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女性的生活与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闻砧二首》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愁苦。
诗歌鉴赏
《闻砧二首 其一》是一首抒情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与深厚的思乡之情。开篇以“砧杵谁家捣素秋”引入,描绘了秋天捣米的情景,砧杵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家乡的日常生活。同时,诗人以“白萍洲”作为地理标志,暗示了自己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与隔阂。此时的清秋,劳作的场景与孤独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的“玉关萧瑟红闺冷”则将视角转向远方,诗人描绘了边关的凄凉与闺房的冷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活无奈的叹息。整体来看,诗作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砧杵谁家捣素秋”:以“砧杵”引入,暗示秋季的丰收,展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
- “一声声度白萍洲”:敲打声传到远处,突显了思乡的情感,声音的传播象征着距离的遥远。
- “玉关萧瑟红闺冷”:描绘两种不同的环境,分别是战乱的边关与温柔的闺房,形成对比,增添了愁苦的气氛。
- “两地看来一样愁”:无论身处何地,愁苦的情感依然存在,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共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玉关萧瑟红闺冷”,展现了对比的美感。
- 拟人:将“声”赋予生命,通过声音的传递表达离愁。
- 意象:通过“砧杵”、“白萍洲”等意象传达情感,营造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和对两地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亲人的思念,突显了离别的愁苦与孤独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砧杵:象征着辛勤的劳动与乡土情怀。
- 白萍洲:象征着静谧与思乡的情感。
- 玉关:象征着离愁与战乱的背景。
- 红闺:象征着温暖与亲情的家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砧杵”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捣米的工具
C. 农具 -
“白萍洲”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思乡
C. 幽静 -
诗人的情感主要是?
A. 喜悦
B. 愁苦
C. 愤怒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的情感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陆蕙芬的《闻砧二首》与王维的《相思》:两者都以细腻的情感表现思念,但陆蕙芬更多地关注家庭生活的细节,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自然景色与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