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姝媚(次周公谨故京送别韵)》
时间: 2025-01-19 13:27: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缸花半绽。正西窗凄凄,断萤新雁。
别久逢稀,谩相看华发,共成销黯。
总是飘零,更休赋梨花秋苑。
何况如今,离思难禁,俊才都减。
今夜山高江浅。又月落帆空,酒醒人远。
彩袖乌纱,解愁人惟有断歌幽婉。
一信东风,再约看红腮青眼。
只恐扁舟西去,苹花弄晚。
白话文翻译:
兰花缸里的花才刚刚绽放,正值西窗外凄凉的时刻,孤独的萤火虫和新来的大雁。
分别已久再相逢,彼此无奈地相看白发,心中皆是愁闷。
总是飘零的命运,何必再赋梨花的秋色。
更何况如今,离别之情难以抑制,英俊的人才也都渐渐减少。
今晚山高水浅,月亮又落下,船只空荡,酒醒后人远。
彩袖和乌纱的衣袍,解愁的人只有那断断续续的幽婉之歌。
只希望东风能够传递消息,再约见那红腮青眼的佳人。
只怕小船西去,苹花在夕阳下摇曳。
注释:
- 兰缸:指盛放兰花的器具,象征清雅。
- 断萤新雁:孤独的萤火虫和刚来的大雁,表达离别后的孤寂。
- 华发:白头,象征时间的流逝。
- 梨花秋苑:梨花通常用于形容春天的美丽,这里暗示春去秋来。
- 彩袖乌纱:指古代女子的衣着,象征美丽的人。
- 苹花:指水边的花,表现对美好情景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字子华,号沂孙,江苏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情感细腻,常常融入个人生活经历与感悟。
创作背景:
《三姝媚》写于离别之际,表现了对旧友的思念和对往昔时光的感慨。此时正值秋日,诗人用自然景象映衬内心的孤寂,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离别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三姝媚》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描绘了离别的愁苦。开篇“兰缸花半绽”,用花的含苞待放来象征人生的美好与希望,然而接下来的“正西窗凄凄,断萤新雁”则迅速转入一种孤寂的氛围,表达了离别后的凄凉。诗中的“别久逢稀,谩相看华发”,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白发的出现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虽然以离别为主题,但在细腻的描写中却隐含着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特别是“只恐扁舟西去,苹花弄晚”的结尾,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来再会的渴望。王沂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深邃,使得这首诗在离别的主题中又添了一层诗意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缸花半绽:开头以花的状态引入,象征着希望与美丽的开始。
- 正西窗凄凄,断萤新雁:通过窗外的景象,描绘出一种孤独冷清的氛围。
- 别久逢稀,谩相看华发:强调离别后的重逢却已是白发苍苍,暗示时光的流逝与无奈。
- 今夜山高江浅:描绘夜幕下的自然景色,增加了诗的深邃感。
- 一信东风,再约看红腮青眼:表达对未来重逢的希望与期待。
- 只恐扁舟西去,苹花弄晚:诗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遐想,表现了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兰缸花”比喻人生的美好。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例如“彩袖乌纱,解愁人惟有断歌幽婉”,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思念与时间流逝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象征高洁、优雅的情感。
- 西窗:体现孤独与凄凉的环境。
- 华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情。
- 彩袖乌纱:代表美丽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三姝媚》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沂孙
C. 苏轼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兰缸花”主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希望与美好
C. 旧友
D. 伤感 -
“一信东风,再约看红腮青眼”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期待重逢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但更多地着眼于个人情感的细腻;王沂孙则更侧重于离别的时光与自然的结合。
- 《水调歌头》:表达对明月的思念与团圆的期盼,情感更加豪放。王沂孙的诗则显得更加内敛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王沂孙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