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山竹林寺》

时间: 2024-12-31 23:01:35

谽谺通积翠,一径抱幽岑。

白日下松杪,清风满竹林。

山空奇奴迹,泉响戴颙琴。

茶话忘归去,沧江暮霭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夹山竹林寺
作者: 鲍珍 〔清代〕

谽谺通积翠,一径抱幽岑。
白日下松杪,清风满竹林。
山空奇奴迹,泉响戴颙琴。
茶话忘归去,沧江暮霭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夹山竹林寺的幽美景致:绿意盎然的竹林在清风中摇曳,阳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下,山间空旷,泉水伴随着琴声流淌。与友人品茶闲聊,直到忘记回家的时刻,沧江的暮色渐深,令人陶醉于这宁静的自然之中。

注释:

  • 谽谺:形容水流声或鸟鸣声,声清脆而悦耳。
  • 通积翠:指青翠的竹林延绵不绝,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色。
  • 一径:一条小路,指通往寺庙的幽静小径。
  • 幽岑:幽静的山岑,形容环境的宁静。
  • 松杪:松树的枝叶,阳光透过松树的上方。
  • 清风:清新的风,意指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 奇奴迹:指山中奇特的足迹,此处可能暗指某种传说或神秘的存在。
  • 戴颙琴:指泉水声如同弹奏乐器,形容泉水流动的优美。
  • 茶话:喝茶聊天,指与友人闲聊的生活场景。
  • 沧江:指江河,象征着广阔的自然与时间的流逝。
  • 暮霭:傍晚的雾霭,形容夜幕降临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鲍珍,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文化交融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夹山竹林寺,体现了作者游览此地时的所思所感。寺庙的环境安静、幽雅,给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寄托。

诗歌鉴赏:

《夹山竹林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优美诗篇。诗中,鲍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竹林寺的幽静与自然的和谐,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开头两句“谽谺通积翠,一径抱幽岑”描绘了绿竹环绕的小路,清脆的水声与浓郁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清新而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白日下松杪,清风满竹林”,则通过光影的变化和风的轻拂,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到“茶话忘归去”,表现出与友人共品茶的惬意,反映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沧江暮霭深”,在结束时又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谽谺通积翠,一径抱幽岑”:描绘竹林的清脆与翠绿,有种幽静的小径引人入胜。
    2. “白日下松杪,清风满竹林”:阳光透过松树,风轻轻拂过竹林,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3. “山空奇奴迹,泉响戴颙琴”:山中似有人留下的神秘足迹,泉水声如同琴声,表现自然的灵动。
    4. “茶话忘归去,沧江暮霭深”:与友人畅谈,直到忘记归去,江边的暮色愈加浓厚,令人感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声比作琴声,增添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清风的描写使自然显得更具生命力。
    • 对仗:整首诗用词对称,富有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的幽静与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竹林:象征着清雅、高洁,代表诗人对纯净生活的追求。
  • 泉水:象征着灵动与生命,体现自然的活力。
  • 白日与清风:象征着光明与舒适,带有积极向上的情感。
  • 沧江:象征着时间与人生的无常,增添了诗的深度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谽谺”的意思是?
    A. 清风
    B. 水声
    C. 松树
    D. 竹林

  2. 诗中提到的“茶话忘归去”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奢华
    C. 轻松愉快
    D. 疲惫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可以用哪一句来总结?
    A. 自然与人和谐共存
    B. 追求财富
    C. 忘记过去
    D. 享受孤独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通过描绘泰山的巍峨,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而鲍珍的《夹山竹林寺》则更侧重于描绘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两者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解析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