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恐滩》

时间: 2025-01-17 09:49:00

江雾失山晓,乾坤一混茫。

高滩荻苗冷,微雨豆花凉。

牛马渺难辨,鱼龙深自藏。

不须说惶恐,前度已神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惶恐滩
作者: 鲍珍 〔清代〕

江雾失山晓,
乾坤一混茫。
高滩荻苗冷,
微雨豆花凉。
牛马渺难辨,
鱼龙深自藏。
不须说惶恐,
前度已神伤。


白话文翻译:

江面上雾气弥漫,山色在黎明时分消失了,
天地一片混沌茫然。
高滩上的芦苇苗在寒冷中摇曳,
细雨中豆花也显得凉意袭人。
牛马的影子模糊不清,
鱼龙在深水中隐匿无踪。
不必再谈惶恐,
往日的景象已经让我心痛不已。


注释:

  • 江雾:指江面上漂浮的雾气,常见于清晨,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高滩荻苗:高滩上的芦苇,荻是芦苇的一种,生长在湿地。
  • 微雨豆花:细小的雨水打落在豆花上,豆花指的是豆科植物的花,通常在春夏时节开花。
  • 牛马渺难辨:牛马的身影模糊,难以分辨。
  • 鱼龙深自藏:鱼和龙在深水中隐蔽,暗示着不可捉摸的状态。
  • 惶恐:心中恐惧不安,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表达的惶恐与不安可以与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相联系。诗人在描绘自然环境的同时,反映了自身内心的惶恐和对生活的感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鲍珍,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情感细腻,风格清新。鲍珍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敏感感知。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相对动荡,诗人虽生活在自然中,却常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表现出对未来的迷惘与不安。


诗歌鉴赏:

《惶恐滩》展现了一个朦胧而又充满惶恐的自然场景,诗人在清晨的江面上感受到的是一种迷茫的氛围。开头的“江雾失山晓”描绘了晨雾笼罩下的江景,山影消失,象征着不确定的未来。接着用“乾坤一混茫”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混沌感,天地之间似乎失去了分界,整个世界都在雾中迷失。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冷清。“高滩荻苗冷,微雨豆花凉”,在这寒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冷,也映射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惶恐。此时的牛马难以辨认,鱼龙深藏,更加突显出诗人对生命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惶恐。

最后两句“不须说惶恐,前度已神伤”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不愿再言惶恐,似乎是因为过去的种种伤痛已让他心力交瘁。这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表现出深刻的哲思,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雾失山晓: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山色在晨曦中消失,暗示着一种迷失的状态。
  2. 乾坤一混茫:天地间一片混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
  3. 高滩荻苗冷:高滩上芦苇在寒冷中摇曳,反映出自然环境的冷清。
  4. 微雨豆花凉:细雨落在豆花上,营造出一种凉意,传达诗人的孤独感。
  5. 牛马渺难辨:牛马的身影模糊不清,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不确定。
  6. 鱼龙深自藏:鱼和龙在水中隐蔽,暗示着隐藏的危险与不可知的未来。
  7. 不须说惶恐:不必再提及惶恐,表达了一种无奈与绝望。
  8. 前度已神伤:过往的经历已让诗人心伤,这种情感的积累让他对未来充满恐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江雾”来比喻人生的迷茫。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如“高滩荻苗冷”传达了冷清的情境。
  • 对仗:整首诗在形式上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反映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往的痛苦。诗人的情感基调在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雾:象征迷失与不确定。
  • 高滩荻苗:代表孤独与冷清。
  • 微雨豆花:传达细腻的情感与凉意。
  • 牛马:象征生活的模糊与不确定。
  • 鱼龙:暗示深藏的危险与不可知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雾失山晓”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清晰明朗
    • B. 迷茫混沌
    • C. 温暖和煦
  2. “高滩荻苗冷”中“冷”字的含义是?

    • A. 温度
    • B. 孤独与凄凉
    • C. 寒冷的天气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与幸福
    • B. 惶恐与不安
    • C. 安宁与祥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鲍珍的《惶恐滩》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感知与内心情感,但鲍珍更多是对未来的惶恐,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对生死的淡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鲍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自然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