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

时间: 2025-01-19 12:23:55

未报山陵国士知,遶林松柏已猗猗。

一声恸哭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

梦里天衢隘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

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报山陵国士知,
遶林松柏已猗猗。
一声恸哭犹无所,
万死酬恩更有时。
梦里天衢隘云仗,
人间雨泪变彤帷。
关雎卷耳平生事,
白首累臣正坐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太皇太后去世的哀悼与追思。诗人感叹自己未能及时向国士们报告这一悲痛消息,林间的松柏已是苍翠挺拔。尽管发出一声痛哭,却无处倾诉,唯有在来世以万死来报答恩情。梦中回到天边的云间,现实中泪水如雨,化作红色的帷幕。诗人回忆起自己平生的事迹,感慨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臣,仍在吟咏诗篇。

注释:

  • 未报:未能报知。
  • 山陵:指皇帝或太皇太后的陵墓。
  • 国士:杰出的人才,这里指对太皇太后有恩的人。
  • 猗猗:茂盛的样子。
  • 恸哭:痛苦的哭泣。
  • 酬恩:报答恩情。
  • 梦里天衢:梦境中的天路。
  • :狭窄之处。
  • 雨泪:眼泪如雨般流下。
  • 彤帷:用红色帷幕形容悲伤的气氛。
  • 关雎:古典诗歌《关雎》中的形象,象征爱情与忠诚。
  • 卷耳:指诗中所用的典故,象征柔美与温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歌作品多样,风格豪放,情感深邃,常以自然为题材,并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太皇太后去世之际,苏轼作为朝臣自感对国家的责任与悲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恩情的感怀与报答的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苏轼在太皇太后去世时的悲痛与思索。开篇的“未报山陵国士知”一语,表明了诗人对未能及时传达悲痛的自责之情。接着,诗人用“遶林松柏已猗猗”描绘了苍翠的松柏,与太皇太后的高洁形象形成映照,表达对其的敬仰与哀悼。

而“一声恸哭犹无所”则体现了深沉的情感,虽然痛哭,却无处诉说,增加了诗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后文中“万死酬恩更有时”则展现了诗人对太皇太后深重恩情的感激,决心在来世以万死来报,表现了忠诚与感恩之情。

“梦里天衢隘云仗”与“人间雨泪变彤帷”中的意象,交织出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的神圣与现实的悲伤形成鲜明对照,突显了诗人面对失去的无奈与悲痛。最后两句用“关雎卷耳”与“白首累臣”总结,既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也映射出诗人在追忆中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主题既有对逝者的怀念,也有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未报山陵国士知”:未能及时告知国士们皇后的去世。
    • “遶林松柏已猗猗”:林中松柏依旧苍翠,象征着坚韧与永恒。
    • “一声恸哭犹无所”:即使痛哭,也无处诉说心中悲痛。
    • “万死酬恩更有时”:愿意用万死来回报深厚恩情。
    • “梦里天衢隘云仗”:在梦中回到神圣之地,感受天界的景象。
    • “人间雨泪变彤帷”:现实中的泪水化作悲伤的帷幕。
    • “关雎卷耳平生事”:提及《关雎》,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白首累臣正坐诗”: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臣,仍在吟咏诗篇。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雨泪”比作悲伤的雨,增强情感的表现。
    • 对仗:上下句对应,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松柏、泪雨等意象,传达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哀悼展开,表达了对太皇太后的敬仰、感激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生死无常的哲理,充分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松柏:象征长寿与坚韧,代表了太皇太后的高洁品质。
  • 泪雨:表现悲伤的情感,细腻而真实,体现了诗人的失落与哀痛。
  • 梦境:象征着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梦中的美好与现实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国士”指的是什么?

    • A. 军人
    • B. 杰出的人才
    • C. 政府官员
    • D. 学者
  2. “万死酬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渴望权力
    • B. 感激与忠诚
    • C. 向往自由
    • D. 对人生的无奈
  3. “梦里天衢”与“人间雨泪”的对比意在表现什么?

    • A. 对比现实与理想
    • B. 表达对财富的追求
    • C. 描述自然景色
    • D. 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对逝去的追思。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与王维的《送别》:两首诗均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但苏轼更注重对恩情的回报,王维则更专注于离别的愁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