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裕溪口》
时间: 2025-01-19 14:57: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
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
猘子孙仲谋,以江为深沟。
濡须争战后,更到皖水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的是赤壁之战之后,吴国在濡须进行激烈的战斗。为了巩固江边的防线,吴军努力向淮南进发。水陆并攻合肥,这个地方成了急流漩涡。在远处的江面上,烟雾缭绕,青色像深水一样。濡须有水流下,有山峰耸立。巢湖的水流从何而来,又流入窦湖之间。两军隔水对峙,水面上夹着两座军营。春水刚刚开始上涨,曹操应当尽早出发。孙权像猘子一样,以江河作为深沟。经过濡须的激战后,吴军还会继续向皖水的上游挺进。
注释:
- 濡须:指的是位于今安徽省的濡须地区,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地点。
- 赤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标志着三国时期吴国的崛起。
- 江甸:指江边的防线,江边的土地。
- 合肥:古代城池,战略要地,位于今安徽省合肥市。
- 曹公:指曹操,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繻,清代诗人,擅长描写历史事件,作品富有英雄气概,常表现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背景是对三国历史的回顾,尤其是赤壁之战后吴国的军事策略与历史影响。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北望裕溪口》是一首具有强烈历史感和战斗气息的诗作,作者通过对赤壁之战后吴国军事形势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战略的重要性。诗中细致入微的地理描写,不仅展示了战地的环境,也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诗的前半部分集中在对战斗场景的描绘,表现出吴国在濡须的坚决抵抗,尤其是“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一句,生动展现出战斗的紧迫感和复杂的地形条件。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未来的展望,提示曹操应当早早出发,暗含着对敌我形势的洞察与深思。整首诗在气势上高亢激昂,情感上则流露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与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描述赤壁之战后的战斗情况,暗示吴国在濡须的战斗是艰苦的。
- 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吴国为了稳固防线,必须向淮南进发。
-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合肥是战略要地,战斗形势如急流漩涡般紧张。
-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描绘远方的江面,烟雾缭绕,水色如青淀一般宁静。
-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具体描绘濡须的地形特征,水流与山脉交错。
-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探讨巢湖的水流去向,暗示水系的复杂。
-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描绘敌我对峙的局势,水面夹着两个军营。
-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春水上涨,曹操应早出发,暗示战机的把握。
- 猘子孙仲谋,以江为深沟:孙权像猘子一样用江河作为防线,显示出他的机智与勇气。
- 濡须争战后,更到皖水头:指吴军在濡须激战后继续向皖水进军,表现出不屈的斗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江河比作深沟,强调其重要性。
- 夸张:如“急漩”描绘战斗的激烈程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历史的深刻影响和对未来战局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壁:象征着历史的转折点,战争的激烈。
- 濡须:作为战斗的地点,代表着吴国的坚韧。
- 江水:象征着流动的历史与时间,暗示着战争的延续。
- 春水: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东吴赤壁后,濡须进行怎样的战斗?
- A. 和平谈判
- B. 恶战
- C. 舞会
- D. 度假
-
诗中提到的“曹公”指的是谁?
- A. 曹操
- B. 孙权
- C. 刘备
- D. 诸葛亮
-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这句诗体现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排比
- C. 对仗
- D. 比喻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经典作品,描写赤壁之战的情景与情感。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诗作,回顾历史,表达对英雄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洪繻的《北望裕溪口》与苏轼的《赤壁赋》,前者侧重于战斗的具体场景与策略,后者则更注重哲理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视角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三国演义》
- 《古代战争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