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京口》

时间: 2025-01-19 13:40:09

绕郭尽江水,长虹跨不来。

地形山势截,天堑海门开。

白昼鼋鼍出,中宵鼓角哀。

往时征战处,临泛重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绕郭尽江水,长虹跨不来。
地形山势截,天堑海门开。
白昼鼋鼍出,中宵鼓角哀。
往时征战处,临泛重徘徊。

白话文翻译:

环绕城郭的江水流淌,长长的彩虹却无法跨越而来。
这里的地形和山势相互阻隔,天堑如海的门户打开。
白天时,鼋鼍(水中生物)出没;夜晚时,鼓声和号角声悲哀响起。
往昔征战的地方,我再次泛舟而来,久久徘徊。

注释:

  • :指城墙,城的周围。
  • 长虹:形容江水与天空交汇的景象。
  • :阻挡、截断。
  • 天堑:自然的障碍,如河流、海洋等。
  • 鼋鼍:古代传说中的两种水生动物,常用以象征水中的生物。
  • 鼓角:指战时的鼓声和号角声,象征战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佩兰,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梁佩兰在京口游历时,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回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水环绕城郭的自然景观,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的“绕郭尽江水”,形象地展现了地理环境的封闭与辽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长虹跨不来”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似乎在暗示历史的隔阂与人与自然的距离。

“白昼鼋鼍出,中宵鼓角哀”的描写则将时间的流转与战争的阴影交织在一起,白天的生动与夜晚的哀怨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最后的“往时征战处,临泛重徘徊”则是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思考,流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战争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是一首兼具自然美与历史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绕郭尽江水”:描绘城郭四周的江水,展现了一幅江水环绕的美丽景象。
  2. “长虹跨不来”:长虹象征着美好与希望,而无法跨越则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无法实现。
  3. “地形山势截”:地形的复杂与山势的高低构成了自然的屏障。
  4. “天堑海门开”:自然阻隔与通道的对比,暗示历史的变迁与人类的探索。
  5. “白昼鼋鼍出”:生物的出现象征着生动的生活。
  6. “中宵鼓角哀”:夜晚的音响带来悲伤的情感,暗示战争的阴影。
  7. “往时征战处”:回忆往昔的战争场景,表达对历史的深思。
  8. “临泛重徘徊”:诗人再次回到这些地方,感慨万千,流露出对历史的沉重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长虹”与“天堑”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 拟人:将鼋鼍的出现与号角的悲鸣赋予情感,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白昼鼋鼍出,中宵鼓角哀”,形成优美的音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历史的沉重与自然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战事的反思与对现状的感慨,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无情。
  • 长虹:代表美好与希望,体现诗人的向往。
  • 鼋鼍:象征水中的生物,暗示生命的脆弱。
  • 鼓角:战争的象征,唤起历史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昼鼋鼍出”的意思是? A. 白天出现在水中的生物
    B. 夜晚的鼓声
    C. 历史的回忆
    答案:A

  2. “长虹跨不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自然的美
    B. 战争的胜利
    C. 美好的希望
    答案:C

  3. 诗中的“临泛重徘徊”意味着什么? A. 诗人游览自然
    B. 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C.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次京口》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历史的反思,但梁佩兰更加侧重历史的沉重感,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清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