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

时间: 2025-01-19 14:42:11

东都遗迹与谁寻,雒下词人自古今。

中岳气生朝日湿,黄河声应夜钟深。

平时玉几升龙卷,几度瑶笙降鹤音。

无限兴亡无可说,一春闲对牡丹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雒阳
作者: 梁佩兰 〔清代〕

东都遗迹与谁寻,
雒下词人自古今。
中岳气生朝日湿,
黄河声应夜钟深。
平时玉几升龙卷,
几度瑶笙降鹤音。
无限兴亡无可说,
一春闲对牡丹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感叹东都(洛阳)的历史遗迹与兴衰变迁时,表达了对古今词人的思考与感悟。中岳的气息在晨曦中弥漫,黄河的波涛与夜钟声相应,交织出一种深沉的情境。平日里,玉石上升起的龙卷风和偶尔传来的瑶笙声如同仙鹤的鸣叫。尽管兴亡无常,无法言说,但在这春天的闲暇时光,我对着盛开的牡丹吟唱。


注释:

  • 东都: 指洛阳,古代的都城之一。
  • 遗迹: 指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或建筑。
  • 中岳: 指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 黄河: 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源头。
  • 玉几: 玉制的桌子,象征着高雅的生活。
  • 瑶笙: 一种乐器,常用于古代音乐,象征优雅的音乐。
  • 牡丹: 被称为“花王”,象征富贵与繁华。

典故解析:

  • 东都: 洛阳作为古代文化和政治中心,其兴衰变迁常常被文人所吟咏。
  • 黄河: 不仅是地理概念,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 牡丹: 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富贵、繁荣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佩兰,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文风著称。她的诗常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与敏感,同时也关注社会与历史的变迁。

创作背景:

写作于清代,历史背景上,洛阳作为古都,经历了多次兴衰。诗人在此背景下,感慨词人的孤独与历史的沉重。


诗歌鉴赏:

这首《雒阳》通过对洛阳历史遗迹的追溯,展现了诗人对古今兴亡的思考。开篇便以“东都遗迹”引入,激起读者对历史的兴趣。接着在描写中岳的气息和黄河的声响时,诗人将自然与人文情境结合,形成一种深邃的氛围。诗中“平时玉几升龙卷”一语,表达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淡淡忧伤,透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一春闲对牡丹吟”,则是对现世美好的肯定,尽管历史兴亡无常,但在美丽的春天,诗人仍能找到灵感与慰藉。整首诗意境优雅,情感细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的深思熟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都遗迹与谁寻: 洛阳的历史遗迹,谁来追寻呢?引出对历史的思考。
  2. 雒下词人自古今: 在洛阳这片土地上,历代的词人不断涌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3. 中岳气生朝日湿: 嵩山的气息在晨光中弥漫,描绘出自然的美丽。
  4. 黄河声应夜钟深: 黄河的水声与夜里的钟声相互呼应,渗透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5. 平时玉几升龙卷: 日常的生活中,虽有风暴袭来,但玉石象征的优雅依然存在。
  6. 几度瑶笙降鹤音: 传来的乐声如同仙鹤的鸣叫,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7. 无限兴亡无可说: 对历史的无奈与感慨,兴亡变迁难以言表。
  8. 一春闲对牡丹吟: 在春天的闲暇时光,面对绚丽的牡丹,诗人吟唱着自己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如“平时玉几升龙卷,几度瑶笙降鹤音”。
  • 比喻: 将自然与人文景象相结合,赋予诗句更深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历史遗迹的反思,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悟,尽管历史充满了兴亡,但在美好的春天,诗人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都: 代表历史的沉重感。
  • 黄河: 象征民族的根基与历史的传承。
  • 牡丹: 象征富贵与美丽,表达了对现世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洛阳
    • C. 南京
    • D. 西安
  2. 诗中提到的“瑶笙”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乐器
    • C. 一种风景
    • D. 一种酒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悲伤
    • B. 愉悦
    • C. 淡然
    • D. 激昂

答案:

  1. B. 洛阳
  2. B. 一种乐器
  3. C. 淡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雒阳》的对比: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雒阳》则更加关注历史的兴亡与文化的传承。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