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前韵赠岸老》

时间: 2025-01-17 09:52:53

年来学稼似樊迟,惟有农功每不醨。

事与本心虽自适,病随老境岂相遗。

我方枕簟和云住,公正风幡撇地时。

林下相逢笑相领,一枝筇竹水云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年来学稼似樊迟,惟有农功每不醨。 事与本心虽自适,病随老境岂相遗。 我方枕簟和云住,公正风幡撇地时。 林下相逢笑相领,一枝筇竹水云姿。

白话文翻译:

近年来我学习耕种,如同樊迟一样,只有农事从不懈怠。 虽然事情与我的本心相符,让我感到自在,但疾病随着年老而来,怎能不留下痕迹? 我正躺在竹席上,仿佛与云同住,而你却在风中挥动旗帜。 在林间相遇,我们笑着互相领会,手持一根竹杖,姿态如水云般自然。

注释:

  • 樊迟: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农耕之事。
  • 农功:指农事活动。
  • 不醨:不懈怠,勤奋。
  • 枕簟:竹席,指休息。
  • 风幡:风中的旗帜,比喻行动或事业。
  • 筇竹:一种竹子,常用来制作手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晚年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身体衰老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诗中提到的“樊迟”是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农耕,这里曹勋以樊迟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农耕的执着和勤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农耕生活的勤奋与老病的无奈,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我方枕簟和云住”一句,以云为伴,表达了作者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心境。而“林下相逢笑相领”则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景象,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来学稼似樊迟,惟有农功每不醨。——近年来我学习耕种,如同樊迟一样,只有农事从不懈怠。
  2. 事与本心虽自适,病随老境岂相遗。——虽然事情与我的本心相符,让我感到自在,但疾病随着年老而来,怎能不留下痕迹?
  3. 我方枕簟和云住,公正风幡撇地时。——我正躺在竹席上,仿佛与云同住,而你却在风中挥动旗帜。
  4. 林下相逢笑相领,一枝筇竹水云姿。——在林间相遇,我们笑着互相领会,手持一根竹杖,姿态如水云般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年来学稼似樊迟”,将作者自己比作樊迟,表达了对农耕的执着。
  • 拟人:“我方枕簟和云住”,将云拟人化,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的亲近。
  • 对仗:“事与本心虽自适,病随老境岂相遗”,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同时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和身体衰老的感慨。通过对比农耕的勤奋与老病的无奈,展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农功:农事活动,象征勤劳和简朴生活。
  • 枕簟:休息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风幡:行动或事业的象征,与枕簟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 筇竹:自然和简朴的象征,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樊迟”是谁? A. 孔子弟子 B. 诗人自己 C. 农夫 D. 官员 答案:A

  2. “我方枕簟和云住”中的“枕簟”指的是什么? A. 竹席 B. 枕头 C. 云朵 D. 风 答案:A

  3. 诗中“林下相逢笑相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孤独 C. 喜悦 D. 忧愁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曹勋的《用前韵赠岸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但曹勋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农耕的执着和对自然的亲近,而陶渊明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多首诗作,对宋代诗歌有深入的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对理解曹勋的诗歌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