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泊 谭嗣同 〔清代〕
系缆北风劲,五更荒岸舟。 戍楼孤角语,残腊异乡愁。 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 窅然万物静,而我独何求。
白话文翻译:
将船系在北风强劲的岸边,五更时分,荒凉的岸边只有我的小舟。 戍楼上孤独的号角声传来,残冬时节,我在异乡感到忧愁。 月亮的光晕让山峦仿佛沉睡,霜寒使得江水似乎不再流动。 万物都显得那么静谧,而我独自一人,究竟在追求什么呢?
注释:
- 系缆:系住船只的绳索,这里指停船。
- 北风劲:北风强劲。
- 五更:古代时间划分,五更相当于凌晨3点到5点。
-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 孤角语:孤独的号角声。
- 残腊:指农历年末,即残冬。
- 月晕:月亮周围的光环,古人认为月晕是天气变化的预兆。
- 窅然:深远、静谧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戍楼孤角语”可能让人联想到边塞诗中的孤独与边防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因参与戊戌变法而被慈禧太后下令杀害,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烈士。他的诗歌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变法图强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夜泊时的孤独与忧愁,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夜泊舟荒岸时的孤独与忧愁。诗中“北风劲”、“荒岸舟”、“戍楼孤角语”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静谧而寒冷的感觉。最后两句“窅然万物静,而我独何求”,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动荡时局中的迷茫与追求。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系缆北风劲,五更荒岸舟。
- 诗人停船在北风强劲的岸边,五更时分,荒凉的岸边只有他的小舟。
- 用“北风劲”形容环境的恶劣,“五更”点明时间,增加了孤独感。
-
戍楼孤角语,残腊异乡愁。
- 戍楼上孤独的号角声传来,残冬时节,他在异乡感到忧愁。
- “戍楼孤角语”用声音象征孤独,“残腊”点明时节,增加了忧愁的情感。
-
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
- 月亮的光晕让山峦仿佛沉睡,霜寒使得江水似乎不再流动。
- “月晕”和“霜寒”都是自然现象,用来形容环境的静谧和寒冷。
-
窅然万物静,而我独何求。
- 万物都显得那么静谧,而我独自一人,究竟在追求什么呢?
- “窅然”形容深远静谧,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月晕山如睡”将山峦比作沉睡的人,形象生动。
- 拟人:“霜寒江不流”赋予江水以人的特性,形容其因寒冷而静止。
- 对仗:“系缆北风劲,五更荒岸舟”中的“系缆”与“五更”,“北风劲”与“荒岸舟”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与忧愁,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异乡夜泊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动荡时局中的迷茫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风劲:形容环境的恶劣,增加了孤独感。
- 荒岸舟:荒凉的岸边只有诗人的小舟,象征孤独。
- 戍楼孤角语:用声音象征孤独,增加了忧愁的情感。
- 月晕:月亮周围的光环,形容环境的静谧。
- 霜寒:形容环境的寒冷,使得江水似乎不再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戍楼孤角语”中的“孤角语”指的是什么? A. 孤独的号角声 B. 孤独的话语 C. 孤独的歌声 D. 孤独的呼喊
-
诗中“月晕山如睡”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窅然万物静,而我独何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B. 对未来的乐观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现实的满足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 杜甫《春望》: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谭嗣同的《夜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之涣的作品则更多地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谭嗣同诗集》:收录了谭嗣同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中国近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近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谭嗣同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