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

时间: 2025-01-04 08:14:29

雪夜独行役,北风吹短莎。

冻云侵路断,疲马怯山多。

大地白成晓,长溪寒不波。

澄清杳难问,关塞屡经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夜独行役,北风吹短莎。冻云侵路断,疲马怯山多。大地白成晓,长溪寒不波。澄清杳难问,关塞屡经过。

白话文翻译:

在雪夜中独自执行任务,北风猛烈地吹着短草。冻结的云层遮断了道路,疲惫的马匹害怕山路的险峻。整个大地被雪覆盖,明亮如同白昼,长长的溪流因寒冷而不再波动。清澈的天空难以探问,关塞之地我多次经过。

注释:

  • 独行役:独自执行任务。
  • 短莎:短草。
  • 冻云:冻结的云层。
  • 侵路断:遮断了道路。
  • 疲马:疲惫的马匹。
  • 怯山多:害怕山路的险峻。
  • 白成晓:被雪覆盖,明亮如同白昼。
  • 寒不波:因寒冷而不再波动。
  • 澄清杳难问:清澈的天空难以探问。
  • 关塞屡经过:关塞之地我多次经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他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提倡新学,反对旧学。后因戊戌变法失败,被清政府处死。谭嗣同的诗歌多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雪夜中独自执行任务的情景,通过寒冷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行程,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诗中“澄清杳难问”一句,可能暗指时局的混乱和难以预测,而“关塞屡经过”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雪夜为背景,通过描绘寒冷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行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诗中“大地白成晓”一句,以雪的洁白象征清明的理想,而“长溪寒不波”则暗示了现实的冷酷和静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沉的思想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夜独行役:开篇即点明时间和情境,雪夜中诗人独自执行任务,营造出一种孤独和艰辛的氛围。
  2. 北风吹短莎:北风的猛烈吹拂,使得短草摇曳,增强了寒冷和荒凉的感觉。
  3. 冻云侵路断:冻结的云层遮断了道路,形象地描绘了行程的艰难。
  4. 疲马怯山多:疲惫的马匹害怕山路的险峻,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和危险。
  5. 大地白成晓:雪覆盖的大地明亮如同白昼,象征着清明的理想。
  6. 长溪寒不波:寒冷使得溪流不再波动,暗示了现实的冷酷和静止。
  7. 澄清杳难问:清澈的天空难以探问,暗指时局的混乱和难以预测。
  8. 关塞屡经过:关塞之地我多次经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疲马怯山多”,将马匹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象征:如“大地白成晓”,以雪的洁白象征清明的理想。
  • 对仗:如“冻云侵路断,疲马怯山多”,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夜中的孤独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以及对清明的理想和现实的冷酷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 雪夜:象征孤独和艰辛。
  • 北风:象征寒冷和荒凉。
  • 冻云:象征行程的艰难。
  • 疲马:象征旅途的艰辛和危险。
  • 大地白成晓:象征清明的理想。
  • 长溪寒不波:象征现实的冷酷和静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地白成晓”一句,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的冷酷 B. 清明的理想 C. 旅途的艰辛
  2. “澄清杳难问”一句,暗指什么? A. 时局的混乱 B. 行程的艰难 C. 旅途的孤独
  3. 诗中“关塞屡经过”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关切? A. 国家边疆安全 B. 旅途的艰辛 C. 清明的理想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清明的理想和现实的冷酷的深刻认识。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谭嗣同《雪夜》: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谭嗣同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谭嗣同全集》:收录了谭嗣同的全部诗文,是研究谭嗣同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大量古代诗歌的鉴赏文章,是研究古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