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缆船并叙》
时间: 2025-01-17 10:03: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儿缆船并叙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白话文翻译:
朋友在衡阳泛舟时遇到大风,船几乎要翻了。船上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他拉着船进入港口,但风把船吹退,小孩多次跌倒。尽管如此,小孩哭喊着不松开缆绳,最终成功将船拉入港口,但他的两只手掌的骨头都露出来了。北风呼啸,大浪如雷鸣,小孩逆风拉着缆绳前行。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生死全在他手中。缆绳倒拉着小孩,他多次跌倒,但他更加用力地拉着缆绳,以至于他的肉都粘在了缆绳上,手掌只剩下骨头。手掌露出骨头,小孩不要哭,你的手掌虽有白骨,但江心中没有白骨。
注释:
- 曳:拉。
- 濒覆:几乎翻覆。
- 甫十龄:刚刚十岁。
- 蓬蓬:形容风声。
- 雷吼:形容浪声如雷。
- 惶惶:惊慌的样子。
- 縻肉:肉粘在缆绳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主张变法图强,后因参与戊戌变法被清政府杀害,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歌多表现爱国情怀和改革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十岁小孩在船只遇险时勇敢地拉着缆绳,最终将船只安全拉入港口的故事。诗中通过小孩的勇敢行为,反映了作者对勇敢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展现了小孩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诗中,“北风蓬蓬,大浪雷吼”描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小儿曳缆逆风走”则突出了小孩的勇敢。诗的最后两句“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既表达了小孩的痛苦,也强调了他的牺牲换来了船上人的安全,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美和推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描述了朋友在衡阳泛舟时遇到大风,船几乎要翻覆的情景。
- “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详细描述了小孩如何努力将船拉入港口,尽管多次跌倒,但他不放弃,最终成功,但手掌的骨头都露出来了。
-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增强了小孩勇敢行为的氛围。
-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强调了小孩的行为对船上人生命的重要性。
- “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详细描述了小孩如何坚持不懈地拉着缆绳,以至于肉都粘在了缆绳上,手掌只剩下骨头。
- “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表达了小孩的痛苦,但也强调了他的牺牲换来了船上人的安全。
修辞手法:
- 拟人:“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比:通过小孩的痛苦与船上人的安全形成对比,突出了小孩的牺牲精神。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小孩的勇敢行为,赞美了勇敢和牺牲精神,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推崇。
意象分析:
-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描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增强了诗的氛围。
- “小儿曳缆逆风走”:突出了小孩的勇敢。
- “掌见骨,儿莫哭”:表达了小孩的痛苦,但也强调了他的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小孩几岁? A. 八岁 B. 十岁 C. 十二岁
- 诗中哪个词形容了风声? A. 蓬蓬 B. 雷吼 C. 曳
- 诗中哪个词形容了浪声? A. 蓬蓬 B. 雷吼 C. 曳
- 诗中表达了小孩的什么精神? A. 懒惰 B. 勇敢 C. 恐惧
答案:
- B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同样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诗词对比:
- 《儿缆船并叙》与《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两者都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但前者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后者则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谭嗣同诗选》
- 《中国近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