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上纪事 其四 谭嗣同 〔清代〕 蹈海闻高义,斯人亦壮哉。 岂知宾日地,犹有报韩椎。 蕞尔蜻蜓国,居然獬豸才。 一声燕市筑,千古尚馀哀。
白话文翻译:
听说有人投海自尽,他的高尚义举令人敬佩,这样的人真是壮烈啊。 谁能想到在迎接日出的地方,还有人像张良那样有报国之志。 小小的国家,竟然有像獬豸那样正直的人才。 在燕市上敲响的筑声,至今还让人感到深深的哀伤。
注释:
- 蹈海:指投海自尽。
- 高义:高尚的义举。
- 宾日地:迎接日出的地方,比喻国家。
- 报韩椎:指张良用铁椎刺杀秦始皇的故事,比喻报国之志。
- 蕞尔:形容国家小。
- 蜻蜓国:比喻小国。
- 獬豸:传说中的神兽,象征正直。
- 燕市筑:指在燕市上敲响的筑声,比喻悲壮的历史事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他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提倡新学,反对旧学。后因戊戌政变被捕,英勇就义。他的诗歌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谭嗣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诗中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首句“蹈海闻高义,斯人亦壮哉”,以投海自尽的英雄形象,展现了高尚的义举和壮烈的气概。次句“岂知宾日地,犹有报韩椎”,通过张良的典故,暗示了即使在国家危难之际,仍有志士仁人怀有报国之志。后两句“蕞尔蜻蜓国,居然獬豸才。一声燕市筑,千古尚馀哀”,则通过对小国和正直人才的比喻,以及对悲壮历史事件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哀思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谭嗣同深厚的历史情怀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蹈海闻高义,斯人亦壮哉”:通过投海自尽的英雄形象,展现了高尚的义举和壮烈的气概。
- “岂知宾日地,犹有报韩椎”:通过张良的典故,暗示了即使在国家危难之际,仍有志士仁人怀有报国之志。
- “蕞尔蜻蜓国,居然獬豸才”:通过对小国和正直人才的比喻,表达了即使在小小的国家,也有正直的人才。
- “一声燕市筑,千古尚馀哀”:通过对悲壮历史事件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哀思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蕞尔蜻蜓国”比喻小国,“獬豸才”比喻正直的人才。
- 典故:如“报韩椎”引用张良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
- 对仗:如“蹈海闻高义,斯人亦壮哉”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情怀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蹈海:投海自尽的英雄形象。
- 宾日地:迎接日出的地方,比喻国家。
- 报韩椎:张良的典故,比喻报国之志。
- 蕞尔蜻蜓国:小国的比喻。
- 獬豸才:正直人才的比喻。
- 燕市筑:悲壮历史事件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蹈海”指的是什么? A. 投海自尽 B. 海上旅行 C. 海战
- “报韩椎”引用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 A. 张良 B. 韩信 C. 项羽
- “蕞尔蜻蜓国”比喻的是什么? A. 大国 B. 小国 C. 强国
- “燕市筑”比喻的是什么? A. 欢乐的市集 B. 悲壮的历史事件 C. 繁华的都市
答案:1. A 2. A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谭嗣同的其他诗作,如《狱中题壁》等,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同样反映了维新派人士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改革的渴望。
诗词对比:
- 与谭嗣同的其他诗作相比,这首诗更加注重历史典故的运用,通过典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 与梁启超的作品相比,谭嗣同的诗歌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梁启超的作品则更加注重理论的阐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谭嗣同全集》:收录了谭嗣同的全部诗文作品,是研究谭嗣同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
- 《清诗选》:收录了清代多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可以了解清代诗歌的整体风貌。
- 《维新派文学研究》:对维新派人士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谭嗣同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