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诗次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7 10:1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豆腐诗次韵二首 其一
作者:陈柄德 〔清代〕
采菽中原正及秋,一筐好借水云溲。
蒸来香近红莲美,砻去浆飞白练柔。
自有清腴宜雅俗,不教渣滓稍分留。
从今莫笑先生腐,冰雪声华夹袋收。
白话文翻译
在丰收的秋季,我在中原采集豆子,一筐豆子正好借水浸泡。
蒸熟后,香气扑鼻,和红莲的鲜美相近;打磨后,豆浆飞扬,如同细白的丝绸般柔滑。
豆腐本身清香可口,适合各种人群,不让渣滓稍微留存。
从今以后,别再嘲笑我对豆腐的钟爱,就像冰雪般纯净的声华,悄然在袋中收起。
注释
- 采菽:采集豆子的意思,菽为豆类作物。
- 水云溲:水和云的结合,形容豆子浸泡的情景。
- 蒸、砻:分别指蒸熟和打磨豆子,形容制作豆腐的过程。
- 清腴:形容豆腐清香醇厚,适合高雅和普通人群。
- 渣滓:指制作豆腐时的残渣。
- 声华:形容豆腐的声音和色泽如冰雪般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柄德(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丽隽永的诗风闻名。他的作品常常结合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
创作背景
《豆腐诗次韵二首》创作于清代,豆腐作为一种平民食品,在当时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诗人通过描写豆腐的制作过程,表达对这一平凡食物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食物的审美与认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豆腐”为主题,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豆腐的制作过程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示出豆腐的魅力与文化内涵。诗的开篇便以“采菽中原正及秋”引入,带出丰收的季节,营造出一种丰饶的氛围。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细致描绘了豆腐的制作过程——从浸泡豆子到蒸煮,再到打磨,配合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豆腐的色香味。通过“自有清腴宜雅俗”,诗人不仅指出豆腐的美味,也表达了它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普遍受欢迎程度。
诗的最后两句“从今莫笑先生腐,冰雪声华夹袋收”,则是对外界嘲讽的回应,诗人以自信的态度宣告豆腐的价值,仿佛在说,豆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平凡事物深刻的思考,给人深思与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采菽中原正及秋:描绘了秋季丰收的背景,暗示诗人正在进行一项与豆子相关的活动。
- 一筐好借水云溲:借水浸泡豆子,强调豆子的处理过程。
- 蒸来香近红莲美:形容豆腐蒸熟后,香气扑鼻,色泽美丽,似红莲般动人。
- 砻去浆飞白练柔:打磨豆浆的细腻过程,白练形象地描绘了豆浆的滑润。
- 自有清腴宜雅俗:豆腐的味道适合各种人群,强调其普遍性和接受度。
- 不教渣滓稍分留:强调制作豆腐时的细致,不让渣滓留存,体现对工艺的严谨。
- 从今莫笑先生腐:面对外界的评判,诗人坚定地表达对豆腐的喜爱。
- 冰雪声华夹袋收:形容豆腐的美好,像冰雪般纯净,最后将其珍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豆腐的色香味比作红莲和白练,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较强的对仗工整,增添了韵律美。
- 拟人:通过“声华”将豆腐赋予了生命和情感,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关注平凡生活中的美,通过豆腐的制作过程,展示了生活的细腻与丰富,反映了作者对日常事物的热爱与思考,传达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豆腐:象征着简单而美好的生活,代表平民文化。
- 中原秋:象征丰收与富饶,暗示着生活的美好。
- 红莲:代表美丽与芬芳,寓意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采菽”指的是什么?
A. 采集小麦
B. 采集豆类
C. 采集稻米
D. 采集玉米 -
诗中提到的豆腐的特点是什么?
A. 只适合高雅人士
B. 适合所有人
C. 只适合平民
D. 只适合女性 -
“从今莫笑先生腐”表明了什么态度?
A. 对豆腐的嘲笑
B. 对豆腐的喜爱
C. 对生活的厌倦
D. 对传统的否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与《豆腐诗》都表现了不同的生活美感。《春江花月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描绘出江河湖海的壮丽;而《豆腐诗》则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豆腐的制作过程展现出生活的平凡与美好。两者在主题上虽有差异,但都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柄德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的美学与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