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诗》
时间: 2025-01-01 13:1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
白话文翻译:
柳花啊,你究竟背负了什么冤屈?浮萍的末端相遇,竟是如此奇异。只有化作泥土,才能真正相聚,如今落入水中,依然分离。怎能忍受这样的命运,永远不变?也要与它一起,没有界限。我佛慈悲,天上的亲人,魔界的眷属,一时之间,全都放手,劫难中的僧侣。
注释:
- 柳花:比喻诗人自己。
- 夙:长久。
- 冤业:冤屈和业障。
- 萍末:浮萍的末端,比喻偶然的相遇。
- 乃尔奇:竟然如此奇异。
- 化泥:比喻死亡。
- 堕水:落入水中,比喻分离。
- 无町畦:没有界限。
- 天亲魔眷属:天上的亲人和魔界的眷属,比喻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 撒手:放手,比喻死亡或放弃。
- 劫僧祗:劫难中的僧侣,比喻在困境中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他主张变法图强,提倡新学,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之一。这首诗《似曾诗》反映了他在变法失败后的心境和对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898年,即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谭嗣同在变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变法失败后,他被捕并最终被处决。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接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柳花和浮萍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和对死亡的接受。诗中,“柳花夙有何冤业?”一句,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疑惑和不解。“萍末相遭乃尔奇”,则描绘了偶然相遇的奇异,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诗人通过对柳花和浮萍的比喻,表达了对死亡的接受和对分离的无奈。最后两句“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则展现了诗人对复杂情感和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死亡的平静接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死亡的哲学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花夙有何冤业?”:诗人以柳花自喻,询问自己究竟背负了什么冤屈和业障。
- “萍末相遭乃尔奇”:浮萍的末端相遇,竟然如此奇异,暗示了人生的偶然和无常。
- “直到化泥方是聚”:只有化作泥土,才能真正相聚,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接受。
- “祗今堕水尚成离”:如今落入水中,依然分离,表达了诗人对分离的无奈。
- “焉能忍此而终古”:怎能忍受这样的命运,永远不变,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不满。
- “亦与之为无町畦”:也要与它一起,没有界限,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接受。
- “我佛天亲魔眷属”:我佛慈悲,天上的亲人和魔界的眷属,比喻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 “一时撒手劫僧祗”:一时之间,全都放手,劫难中的僧侣,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平静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如“柳花”比喻诗人自己,“萍末”比喻偶然的相遇,“化泥”比喻死亡,“堕水”比喻分离。
- 拟人:诗中将柳花和浮萍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和命运。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化泥方是聚,堕水尚成离”,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命运的感慨和对死亡的接受。诗人通过对柳花和浮萍的比喻,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疑惑和不解,对死亡的接受,以及对分离的无奈。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死亡的哲学态度。
意象分析:
- 柳花: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疑惑和不解。
- 萍末:比喻偶然的相遇,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
- 化泥:比喻死亡,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接受。
- 堕水:比喻分离,表达了诗人对分离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柳花”比喻什么? A. 诗人自己 B. 浮萍 C. 泥土 D. 水 答案:A
-
诗中的“化泥”比喻什么? A. 死亡 B. 分离 C. 相遇 D. 命运 答案:A
-
诗中的“堕水”比喻什么? A. 死亡 B. 分离 C. 相遇 D. 命运 答案:B
-
诗中的“天亲魔眷属”比喻什么? A. 复杂的情感和关系 B. 死亡 C. 分离 D. 命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谭嗣同的其他诗作,如《狱中题壁》、《有感》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
- 其他维新派人士的诗作,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可以对比不同诗人的思想和风格。
诗词对比:
- 与谭嗣同同时期的诗人,如黄遵宪的《己亥杂诗》等,可以对比不同诗人在同一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风格。
- 与谭嗣同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如杜甫的《春望》等,可以对比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思想和风格。
参考资料:
- 《谭嗣同全集》
- 《中国近代文学史》
- 《中国近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