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
时间: 2025-01-19 22:39: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
苏轼
经明宣城宰,家此百尺澜。
郑翁不量力,敢以非意干。
玄黄杂两战,绛青表双蟠。
事见龙公碑。烈气毙强敌,
仁心恻饥寒。精诚祷必赴,
苟简求亦难。萧条麦麰枯,
浩荡日月宽。念子无吏责,
十日勤征鞍。春蔬得雨雪,
少助先生盘。龙不惮往来,
而我独宴安。闭阁默自责,
神交清夜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苏轼对龙潭的感慨。他在明朝的宣城担任宰相,居住在百尺高的楼阁里。郑翁不自量力,竟然敢于在此处干预政事。诗中提到的“玄黄”和“绛青”指的是两个阵营的战斗,表现了复杂的局势。龙潭的碑文记录了那些强大的敌人被击败的故事,诗人感慨于仁爱的心肠与对饥寒困苦的同情。真诚的祷告必定能得到回应,但即使是简单的请求也难以实现。秋天麦子枯萎,日月浩荡,诗人思念那些在职务上无所作为的孩子们,十天的辛劳和征战,春天的蔬菜却因雨雪而丰收,稍稍帮助了老师的生活。诗人感到龙潭的存在不畏惧来往,而他却独自沉醉在安宁之中。最终,他在静谧的阁楼中默默自责,与灵魂交流,度过了清冷的夜晚。
注释:
- 经明:明理,理智地处理事务。
- 郑翁:郑姓的老者,指的是某个特定的人物。
- 非意干:非自己意愿所为,暗指干预他人事务。
- 玄黄:指代复杂的局势或两种对立的力量。
- 烈气:强烈的气势,表现出战争的激烈。
- 仁心:仁爱之心,对他人的同情。
- 萧条:荒凉、衰败的景象。
- 闭阁:关上阁楼,象征着内心的独处与沉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感慨及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通过龙潭的描写,抒发了对社会困境的关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苏轼在《次韵陈履常张公龙潭》中,以龙潭的碑文为引子,展现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深思。全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通过对郑翁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不自量力之人的无奈和批判。而后“玄黄杂两战,绛青表双蟠”一句,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敏感与关切。
诗中多次提到仁心与义务,表明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注。尤其是“事见龙公碑”,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英雄事迹的呼唤,体现了诗人心中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同时,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个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在繁忙生活中的自我反思与内心挣扎。通过“闭阁默自责,神交清夜阑”,诗人展现了他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思考,体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经明宣城宰:指明理的宰相,暗指苏轼的身份。
- 家此百尺澜:自豪地描绘居住的高阁,象征地位。
- 郑翁不量力:批评郑翁的无知和自大。
- 敢以非意干:表示对干预他人事务的无奈。
- 玄黄杂两战:描绘战争的复杂局面。
- 绛青表双蟠:借色彩描绘出战斗的激烈。
- 烈气毙强敌:表现勇气和力量的对抗。
- 仁心恻饥寒:对弱者的同情。
- 精诚祷必赴:真诚的祷告必定能得到回应。
- 苟简求亦难:即使是简单的请求也难以实现。
- 萧条麦麰枯:描绘荒凉的景象。
- 浩荡日月宽:日月交替,时间的流逝。
- 念子无吏责:思念那些在职务上无所作为的年轻人。
- 十日勤征鞍:十天的辛劳与辛苦。
- 春蔬得雨雪:春天的丰收,象征希望。
- 少助先生盘:对老师生活的关心。
- 龙不惮往来:龙潭不畏惧来往的游客。
- 而我独宴安:自己却沉醉于安宁之中。
- 闭阁默自责:在阁楼中反思自我。
- 神交清夜阑:与心灵交流,度过夜晚。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玄黄杂两战”,通过色彩比喻战争。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龙不惮往来”,将龙赋予人类的特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潭:象征着历史与英雄,代表着理想与追求。
- 郑翁:代表不自量力的人,警示中含有深意。
- 麦麰:象征社会的贫困与困境,体现民生之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郑翁”指的是谁?
- A. 自己
- B. 不自量力的人
- C. 朋友
- D. 政敌
-
诗中提到的“精诚祷必赴”意为:
- A. 真诚的祈祷一定会得到回应
- B. 祈祷不重要
- C. 只需向神明祈祷
- D. 祈祷是虚无的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另一首著名作品,表现对人生的感悟。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描写壮丽景色,表达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对比:两位诗人都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社会的关怀,但风格上,苏轼更为细腻,李白则显得豪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