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
时间: 2025-01-16 22:29: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怀元佑初,圭璋满清班。
维时南隆老,奉使独未还。
迂叟向我言,青齐岁方艰。
斯人乃德星,遣出虚危间。
召用既晚矣,天命良复悭。
一朝失老骥,寂寞空帝闲。
至今清夜梦,枕衾有余潸。
喜闻二三子,结发师闵颜。
高论逼河汉,清诗鸣佩环。
遥知三日雪,积玉埋崧山。
谁念此幽桂,坐蒙榛与菅。
故人在颍尾,投诗清泠湾。
白话文翻译
我怀念元佑年间,珍贵的圭璋满堂。
当时南方的老朋友,奉命出使却还未归来。
一个迂腐的老者告诉我,青齐之间的岁月正艰难。
此人宛如德星,从虚空中被派遣。
召唤他来已太晚,天命真是难以把握。
一旦失去老骥,寂寞的日子使人无所依靠。
至今在清冷的夜里,梦中仍然泪湿枕边。
听说你们几位,结发为师如闵子骞。
你们的高论如同河汉般浩瀚,清诗如同佩环般悦耳。
遥知三日后的雪,已将玉石埋没在崧山。
谁会想到这幽静的桂树,正被杂草与菅草所遮掩。
故人在颍川的尽头,投来清泠的诗篇。
注释
字词注释:
- 元佑初:指宋仁宗元佑年间。
- 圭璋:古代的玉器,象征高贵。
- 南隆老:指南方的某位老朋友。
- 德星: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 老骥:比喻年老而有志向的人。
- 清夜梦:指在清冷的夜里做梦。
典故解析:
- 闵颜:指春秋时期的闵子骞,品德高尚的象征。
- 河汉:指银河,比喻广阔的学问或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与生活的孤独使他在书信往来中愈发渴望友谊与精神的寄托。通过诗歌他表达了对老友的怀念和对年轻人的鼓励。
诗歌鉴赏
苏轼的《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作品。诗中通过对往昔岁月的回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苏轼以“我怀元佑初”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历史感的背景中。接着,他提及“南隆老”,不仅是对友人的称呼,更是对彼此友情的深厚情谊的体现。
在全诗中,苏轼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德星”、“老骥”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深度。诗中反复提到的“清夜梦”,成为了诗的情感核心,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失落的情感。他对往日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展望交织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诗中提到的“遥知三日雪,积玉埋崧山”,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坚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怀元佑初:表达对元佑年间的怀念。
- 圭璋满清班:象征着高贵的友谊。
- 维时南隆老:提到老朋友的出使。
- 奉使独未还:表明老朋友未归,增添了怀念的情感。
- 迂叟向我言:引入老者的言论,增添了生活的哲理。
- 青齐岁方艰:描述了当时的艰难岁月。
- 斯人乃德星:称赞友人的品德。
- 遣出虚危间:暗示友人被迫离开。
- 召用既晚矣:感慨时机的错失。
- 一朝失老骥:比喻失去志向的感觉。
- 寂寞空帝闲:表达孤独的心境。
- 至今清夜梦:回忆在梦中流泪的情景。
- 喜闻二三子:对年轻人的欣慰。
- 结发师闵颜:赞美他们的志向。
- 高论逼河汉:夸赞他们的才华。
- 清诗鸣佩环:形容诗歌的美妙。
- 遥知三日雪:预知自然界的变化。
- 积玉埋崧山:比喻美好事物的隐秘。
- 谁念此幽桂:感慨孤独的桂树。
- 坐蒙榛与菅:描述环境的荒凉。
- 故人在颍尾:提到远方的朋友。
- 投诗清泠湾:表达对友人诗作的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老骥”比喻年老有志的人。
- 拟人:表达自然景象的情感,如“积玉埋崧山”。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对仗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怀旧和友谊的主题,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人间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圭璋:象征友谊的珍贵。
- 德星:品德的象征。
- 老骥:志向的象征。
- 桂树:孤寂与高洁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德星”指代什么?
- A. 朋友
- B. 品德高尚的人
- C. 自然现象
-
“一朝失老骥”表达了诗人何种情感?
- A. 忧愁
- B. 快乐
- C. 无奈
-
诗中提到的“遥知三日雪”指的是什么?
- A. 预知未来的变化
- B. 描述自然现象
- C. 朋友的思念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但苏轼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