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记梦二首》
时间: 2025-01-06 05:07: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子瞻记梦二首
作者:苏辙
兄従南山来,梦我南山下。
探怀出诗卷,卷卷盈君把。
诗词古人似,弟则吾弟也。
相与千里隔,安得千里马。
携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
晨鸡隔墙唱,欹枕窗月亚。
百语记一词,秋菊悲蛩吒。
此语鲍谢流,平日我不暇。
我本无此诗,嗟此谁所借。
蟋蟀感秋气,夜吟抱菊根。
霜降菊丛折,守根安可存。
耿耿荒苗下,唧唧空自论。
不敢学蝴蝶,菊尽两翅翻。
虫冻不绝口,菊死不绝芬。
志士岂弃友,列女无两婚。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兄弟从南山而来,梦中我在南山脚下。
我探出怀中的诗卷,卷卷都让你把玩。
我写的诗词似乎古人所作,但你却是我的弟弟。
我们之间相隔千里,怎么能得千里马来相会呢?
我们手拉手一起上南山,却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夜晚。
晨鸡隔着墙在唱,枕边月光已经如水。
我用百般语言记下一句,秋菊在悲鸣蟋蟀。
这些话好似鲍谢所流传,平日我都没时间写。
我本没有这首诗,叹息这是谁的借用。
蟋蟀感受到了秋意,夜里吟唱抱着菊花根。
霜降时节菊花被折,守着根本又能存活多少呢?
在荒凉的苗圃下,唧唧啼鸣无人倾诉。
我不敢学蝴蝶,菊花凋谢时翅膀也翻飞。
虫子虽然冻得无法发声,菊花死去却芬芳不绝。
志士怎么能抛弃朋友,列女也不应有两次婚姻。
注释
字词注释:
- 従:从,表示方向。
- 探怀:探出怀中。
- 盈:满,充盈。
- 欹枕:斜着枕着。
- 蛩吒:蟋蟀的鸣叫声。
- 鲍谢流:指鲍照和谢脁,都是古代著名诗人。
- 菊尽:菊花凋谢。
- 列女:指古代有名的女性,强调忠贞。
典故解析:
- 鲍谢:鲍照和谢脁是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常被提及以代表诗歌的高峰。
- 千里马:古代传说中的良马,喻指珍贵的朋友或人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冷庐,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门弟子”。苏辙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抒发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与弟弟苏轼相隔千里之时,表达了兄弟间的思念与情感纠葛,诗中充满对自然的观察与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苏辙的《和子瞻记梦二首》充分展现了兄弟情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开篇以梦境展开,兄弟之间的相聚虽是虚幻,但在梦中却真实地感受到彼此的亲密。诗中反复提及的“南山”,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象征,更是心灵寄托的所在,体现了二人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对梦境的描绘中,诗人引入自然景象,晨鸡的啼鸣与窗外的月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氛围。随之而来的“秋菊悲蛩吒”,将季节的变迁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展现出深刻的情感共鸣。菊花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心中孤寂与思念的寄托。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对自身诗作的反思及对友谊的坚守,表现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诗中最后的“志士岂弃友,列女无两婚”更是强调了忠诚与信任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对友谊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苏辙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人情世故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兄従南山来:兄弟从南山而来,暗示兄弟久别重逢。
- 梦我南山下:梦中回到南山脚下,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探怀出诗卷:探出怀中的诗卷,暗示诗人并非空虚,心中有诗。
- 卷卷盈君把:卷卷诗作充盈手中,表明对兄弟的分享与亲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兄弟的相聚比作梦境,强调距离的遥远。
- 拟人:菊花与蟋蟀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如“晨鸡隔墙唱,欹枕窗月亚”,形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兄弟间的思念与情感,反映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山:象征理想与归属感。
- 菊花:象征孤独、悲伤与坚韧。
- 蟋蟀:象征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南山”象征什么?
- A. 兄弟的相聚
- B. 理想与归属
- C. 自然的美
-
“晨鸡隔墙唱”描绘了哪种景象?
- A. 夜晚的宁静
- B. 清晨的生机
- C. 漫长的等待
-
诗中提到的“志士岂弃友”强调了什么?
- A. 志向的重要性
- B. 友谊的珍贵
- C. 婚姻的忠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描写友谊与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苏辙的《和子瞻记梦二首》都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但苏轼更多地侧重于哲理与人生感悟,而苏辙则更突出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传》
- 《古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