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种桑令欲稀,晨夕风露透。
抽条叶以繁,筠笼日相就。
茧成得收丝,织纴不敢后。
辛苦分所甘,寄语诸少妇。
白话文翻译:
种植桑树的愿望不应稀少,早晚的风露使其茁壮成长。
抽枝发叶以求丰盛,竹笼中阳光洒落。
蚕茧成熟后便能收获丝绸,织布时不敢怠慢。
辛苦付出换来甜美的果实,特意寄语各位年轻妻子。
注释:
- 种桑:种植桑树,桑树是养蚕的重要植物。
- 令欲稀:意指种桑的愿望不应微薄。
- 晨夕:早晨和晚上,强调时间的流逝。
- 筠笼:竹笼,养蚕的地方。
- 织纴:织布,纴即指布料。
- 辛苦分所甘:辛劳的付出换来甘甜的回报。
- 寄语诸少妇:对年轻妻子的劝诫和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氏,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辛勤劳作,风格朴实无华,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
创作背景
此诗产生于社会动荡、农民生活艰辛的背景下,旨在鼓励妇女们参与桑蚕养殖,以提高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
诗歌鉴赏:
《课农人种桑示诸妇》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古诗,表达了农民在养蚕种桑过程中的辛苦与收获。诗中描绘了晨夕风露滋润桑树的情景,展示了桑树生长的过程,突显出自然的恩赐与农人们的努力。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对勤劳的赞美。
诗的结构严谨,前四句均以“抽”、“成”、“织”、“分”开头,展现出一种环环相扣的劳动过程。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强调了辛勤耕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农村女性的角色上,给予她们以希望和鼓励。这不仅是对家庭生活的关注,也是对社会大环境的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展现了清代农村的真实生活。诗中提到的“辛苦分所甘”,更是深刻揭示了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鼓励年轻妻子们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既是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种桑令欲稀:表达了种桑的必要性,鼓励人们不要放弃这一传统的农业方式。
- 晨夕风露透:描绘了自然条件的优越,桑树在风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 抽条叶以繁:强调了桑树的生长过程,象征着希望与繁荣。
- 筠笼日相就:描绘了养蚕的环境,竹笼中阳光照射,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
- 茧成得收丝:指蚕茧的成熟与丝绸的收获,象征着劳动的成果。
- 织纴不敢后:强调勤劳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在丰收时刻不可懈怠。
- 辛苦分所甘:强调辛勤劳动的回报,鼓励人们珍惜所得。
- 寄语诸少妇:对年轻妻子的寄语,传达出希望与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现象比喻劳动的辛苦与成果。
- 拟人:自然界的风露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对桑树的关爱。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如“晨夕风露透”与“抽条叶以繁”。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勤劳与自然的和谐,传达出通过辛勤劳动可获得美好生活的道理,激励年轻女性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并为家庭贡献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树:象征着农业的希望与未来。
- 风露:代表自然的滋润与恩赐。
- 竹笼:养蚕的环境,隐喻家庭的温暖。
- 蚕茧:象征着劳动的成果和财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晨夕风露透”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好
- B. 劳动的辛苦
- C. 农作物的生长
- D. 生活的艰辛
-
“辛苦分所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劳动的无奈
- B. 劳动的回报
- C. 对生活的抱怨
- D. 对未来的期盼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春望》与《课农人种桑示诸妇》都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关注,但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在乱世中的忧愁,而后者则传达出对生活的希望与积极态度。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