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交南北去,谁复念幽人。
夕别惊初见,相知乐似新。
竹声当暑净,茶味得泉珍。
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
白话文翻译
老朋友们南北各奔前程,谁还会记挂这位幽居的人呢?
在黄昏分别时,初次相见的惊喜,彼此之间的了解让人感到如同新交朋友般的快乐。
夏日的竹声清脆悦耳,茶的香味仿佛来自珍贵的泉水。
贫穷与诗歌息息相关,诗歌清雅高洁,毫不怨恨我的贫穷。
注释
- 故交:老朋友。
- 南北去:指朋友们各自去往南方和北方,形容离散。
- 幽人:指孤独的人,常用来形容隐居或志趣高雅的人。
- 夕别:傍晚的分别。
- 相知:彼此了解。
- 竹声:竹子的声音,夏日悠然自得的气氛。
- 茶味:茶的味道。
- 泉珍:泉水的珍贵之处,喻指优质的茶水。
- 贫与诗相涉:贫穷与诗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生卒年不详),字子元,号惭愧,晚号不谏,宋代诗人。徐照以其清丽的诗风、细腻的情感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朋友们各自离去的情境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交的思念与珍惜。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尽管身处贫困,但依然能从诗歌和自然中获得乐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及对生活的感悟。开篇两句,诗人以“故交南北去”引入,表达了对离散朋友的惆怅与思念,接着以“谁复念幽人”的反问,突显了自己身处孤独的状态。这里的“幽人”不仅指代自己,也映射出一种对世事的淡泊。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分别时的情感,诗人用“夕别惊初见”表达分别时的惊喜,显示出对友谊的珍惜;而“相知乐似新”则传达出一种如初相识的愉悦,暗示着友情的永恒与纯真。
后两句转向对生活的感悟,竹声和茶味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夏日的清幽和宁静。竹子在炎热的夏季中传来的声响,宛如自然的音乐;而泉水的珍贵则象征着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最后一句“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更是点明了诗人的哲学观:贫穷并不是生活的桎梏,反而让诗歌更加清新脱俗,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交南北去:点明朋友们分散在南北,表露出对友人的思念。
- 谁复念幽人:自问自答,表达孤独感与对友情的渴望。
- 夕别惊初见:描写分别时的情景,透出一丝惊讶和感动。
- 相知乐似新:强调朋友间的了解与愉悦,友谊如初见般珍贵。
- 竹声当暑净:描绘竹子在夏日的清幽,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茶味得泉珍:茶的珍贵,象征着简单却优雅的生活享受。
- 贫与诗相涉:指出贫穷与诗歌的关系,反映诗人的生活哲学。
- 诗清不怨贫:强调诗歌的美好,显示出对贫困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声与茶味比作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中使用对仗的方式增强了韵律感,如“故交南北去,谁复念幽人”。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尽管身处困境,诗人依然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找到快乐,表达了一种独立而高洁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交:象征友情与过往的美好回忆。
- 幽人:代表孤独与隐逸的生活状态。
- 竹声:象征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 茶味:象征简朴生活中的幸福与满足。
- 贫:代表生活的困境,但也成为诗歌创作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交”指的是: A. 新朋友
B. 老朋友
C. 陌生人
D. 亲人 -
“夕别惊初见”中“夕别”指的是什么时间? A. 清晨
B. 正午
C. 黄昏
D. 夜晚 -
诗中提到的“竹声”象征着: A. 寂静
B. 快乐
C. 自然的和谐美
D. 友谊
答案
- B. 老朋友
- C. 黄昏
- C. 自然的和谐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将徐照的这首诗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徐照更侧重于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与哲学思考,而白居易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徐照的诗在意境上更为清新淡雅,富有生活气息;而白居易则在情感上更为浓烈,直接触动人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