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画叹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武燕未远嗟谁识,
赵董纷纷枉得名。
已矣孙陈旧人物,
至今但数汉公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感叹武燕(指武帝和燕王)离去的岁月尚未远去,谁能够知晓他们的名字;而赵董(指赵匡胤和董卓)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最终却只是白白得名。如今已是孙陈(指孙权和陈寿)这些古老的人物,至今所能提及的也只是汉朝的公卿们。
注释:
- 武燕:指汉朝的武帝和燕王,表明历史的流逝。
- 赵董:指赵匡胤和董卓,象征后来的政治人物。
- 孙陈:指孙权与陈寿,强调历史的变迁。
- 汉公卿:指汉朝的公卿,象征着历史上的名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涧翁,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兄长为苏东坡。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政治见解闻名于世,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怀和社会时事为主。
创作背景:
《画叹》创作于宋代,正值历史变迁之际,诗人对前朝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更迭的感慨,以及对名声的无奈思考。
诗歌鉴赏:
《画叹》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作,苏辙通过对古人及其名声的反思,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诗中提到的武燕、赵董、孙陈等人物,既是对历史的追溯,又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评。诗人通过“已矣”的感叹,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无奈与惋惜,似乎在说,历史的荣光转瞬即逝,留给后人的只是些许名声。
诗中的“武燕未远嗟谁识”一句,直接引出对历史的思索,问道:那些曾经辉煌的政治人物,如今有谁还记得他们的名字?而“赵董纷纷枉得名”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讽刺,指出许多后来者的浮华与徒劳,凸显出历史的无常与个人的渺小。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历史人物的显赫与名声的消逝形成鲜明对照,使得读者不仅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沉思,更引发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苏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成功地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令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武燕未远嗟谁识:诗人提到武帝和燕王,说明他们的远去已久,但如今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存在,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淡漠感。
- 赵董纷纷枉得名:指代后来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就虽多,却终究是徒劳,强调了名声的虚幻。
- 已矣孙陈旧人物:即使是孙权和陈寿这样的历史人物,也只是历史的影子,表明时间让一切都变得陈旧。
- 至今但数汉公卿:最终只能提到汉朝的公卿,暗示历史的回归与循环,以及对后世的失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今人物的对照,展现历史的变迁。
- 反问:以“嗟谁识”引发读者的思考。
- 拟人:赋予历史人物情感,使得古今对话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历史人物的名声与价值,表达了对历史消逝的无奈与对当下政治环境的批判,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武燕:象征着过去的伟大与荣光。
- 赵董:代表着历史的浮华与虚名。
- 孙陈:承载着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 汉公卿:历史的象征,代表着权利与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武燕未远嗟谁识”中的“武燕”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汉武帝和燕王
- B. 三国时期的英雄
- C. 唐朝的皇帝
-
诗中提到的“赵董”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治人物?
- A. 宋代
- B. 明代
- C. 唐代
-
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崇敬
- B. 失望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画叹》与《登高》:两首诗都体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苏辙的历史感与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在形式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