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斫木陶土,器则不匮。
绩麻缫茧,衣则可冀。
药饵具前,病安得至。
坐而告穷,相视徒愧。
白话文翻译:
砍下树木和烧制陶器,器具就不会缺乏。
编织麻绳和抽取蚕丝,衣服就可以有所期待。
药物和食物都准备好,病痛又怎么会找上门来?
坐着抱怨贫穷,互相看着只能感到羞愧。
注释:
- 斫:砍伐,切割。
- 匮:缺乏、缺失。
- 绩:编织,尤指用纺织物。
- 缫:抽取蚕丝的过程。
- 药饵:药物和食物,指治疗和滋养的物品。
- 告穷:抱怨贫穷,诉说无钱的境地。
- 愧:羞愧、惭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苏辙以其诗文、散文而著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农耕的重视和对自给自足生活的推崇。同时,诗中对抱怨和懒惰的批评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对积极务农、勤劳致富的呼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勤劳致富的重要性,强调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开篇的“斫木陶土,器则不匮”通过具体的劳动场景,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接下来的“绩麻缫茧,衣则可冀”则引入了衣物的获取,强调了劳动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药饵具前,病安得至”进一步突出了健康的重要性,暗示只要日常生活得当,疾病就不容易侵扰。这一层面的探讨不仅关注物质生活,也反映了对人身健康的关怀。
最后一句“坐而告穷,相视徒愧”则是对懒惰和抱怨的直接批评,表现出对那些不愿意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生活的人们的不满。这不仅是对个人的鞭策,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拷问,体现了作者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怀。
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和自给自足经济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斫木陶土,器则不匮
- 砍伐树木和烧制陶器,意味着通过劳动可以获得生活必需的器具。
-
绩麻缫茧,衣则可冀
- 编织麻绳和抽丝,表示通过勤劳可以获得衣物,生活将会有所期望。
-
药饵具前,病安得至
- 准备好药物和食物,暗示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避免疾病。
-
坐而告穷,相视徒愧
- 只是坐着抱怨贫穷,彼此看着只能感到羞愧。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句结构对称,形成强烈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动作和结果的排比,强调勤劳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提倡勤劳和自给自足,批评懒惰和抱怨。它提醒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善生活状况,获得健康与幸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土:象征自然资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麻、茧:代表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突显劳动的价值。
- 药、饵:象征健康与生活的保障,体现生活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斫木陶土”主要指什么? A. 休息
B. 劳动
C. 游玩 -
诗人对“坐而告穷”持什么态度? A. 赞同
B. 批评
C. 无所谓 -
“绩麻缫茧”主要与什么相关? A. 饮食
B. 衣物
C. 住房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劝农诗》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劝农诗》:强调农耕的重要性,倡导简单生活,与苏辙的诗歌主题相近,都是提倡自给自足与勤劳。
- 李白《将进酒》:表现出对人生的豪放态度,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陶渊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