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诗》

时间: 2025-01-19 19:59:38

毛侯始来,其则有意。

匪民之愚,礼教实坠。

章闻於朝,帝曰偷哉。

弗改弗营,何以示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毛侯始来,其则有意。
匪民之愚,礼教实坠。
章闻於朝,帝曰偷哉。
弗改弗营,何以示民。

白话文翻译:

毛侯刚来,显然是有意图的。
并不是因为百姓愚昧,礼教确实已经衰落。
章子在朝堂上被人们听闻,皇帝却说这是偷懒。
不改变这个现状,不去营造什么,如何能给百姓以示范呢?

注释:

  • 毛侯:指的是契丹的使者,可能是指契丹国的统治者或其代表。
  • 匪民之愚:并非百姓的愚昧无知。
  • 礼教实坠:礼仪和教化的确实衰落。
  • :指的是一种文书或章程,可能是指朝廷的文告。
  • 帝曰偷哉:皇帝说这是懒惰的表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在文学上成就卓著,诗、文、词皆有很高的造诣。苏辙的诗风清新明朗,常表达其对政治的关心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北方契丹族的侵扰与南宋政权的初建之时。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古喻今,表露了对当时礼教衰落、统治者不作为的深切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苏辙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开头提到“毛侯始来”,说明外族的使者来访,象征着外部压力的加大。而“匪民之愚,礼教实坠”则揭示了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双重危机,说明民众并非愚笨,而是由于礼教的衰落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接下来提到的“章闻於朝,帝曰偷哉”,表现出皇帝对于朝廷事务的消极态度,似乎对问题视而不见。最后一句“弗改弗营,何以示民”则是对统治者的质问,强调了改革和示范的重要性。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激烈,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毛侯始来,其则有意。
    这句表明契丹的使者到来,暗示其背后有政治意图。

  2. 匪民之愚,礼教实坠。
    这里指出,问题并不在于人民的愚昧,而是社会的礼仪和道德教育已经衰落。

  3. 章闻於朝,帝曰偷哉。
    朝廷上讨论的章程,皇帝却表现得很懈怠,这反映出统治者的态度。

  4. 弗改弗营,何以示民。
    如果不进行改革与努力,如何能为百姓树立榜样。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匪民之愚”和“礼教实坠”形成鲜明对比,突显问题的根源。
  • 反问:最后一句使用反问句式,增强了情感的迫切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与礼教衰落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应承担责任的呼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意象分析:

  • 毛侯:象征外族的压力与影响。
  • 礼教:象征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崩溃。
  • :代表政治制度与治理的表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毛侯”是指哪个族群的使者? A. 汉族
    B. 契丹族
    C. 唐族
    D. 蒙古族

  2. “匪民之愚”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A. 对百姓的指责
    B. 对礼教衰落的叹息
    C. 对统治者的控诉
    D. 对外族的恐惧

  3. 诗中提到的“帝曰偷哉”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态度? A. 积极改革
    B. 消极怠惰
    C. 决策果断
    D. 关心民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诗词对比:

比较苏辙与他的哥哥苏轼的作品,两者都关注社会现实,但苏轼的风格更为豪放,而苏辙则更为内敛和深邃。苏轼的《赤壁赋》与苏辙的此诗可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了个人的洒脱与历史的沉重,后者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与道德的缺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宋代文学史》、苏辙相关文集。
  • 相关的评论文章与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