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二首》
时间: 2025-01-01 15:15:29意思解释
再和二首
作者:苏辙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病起江南力未匀,强将冠剑拂埃尘。
木鸡自笑真无用,刍狗何劳收已陈。
行従銮旗风日细,侧听庙乐管弦新。
谁知四载勤劳后,并举成功祚泣辛。
宸心恻恻念污莱,南籞西池闭不开。
长乐鸣鞘千乘出,顾成荐鬯万方来。
従臣暗泣新宫柳,父老行依辇路槐。
双阙影斜朱户启,都人留看属车回。
白话文翻译
我因病卧在江南,力量尚未恢复,勉强戴上冠帽,剑也只是轻轻拂去尘埃。
木鸡自我嘲笑,真是无用之物,刍狗又何必劳碌收拾已腐烂的草料。
沿着皇帝的旗帜,细细的风和阳光轻拂,耳边能听到庙中的乐声,管弦齐鸣。
谁知经历了四年的辛勤努力,最终才得以成就,心中难免流泪艰辛。
皇上的心是怜悯的,想起那污秽的田地,南边的籞树和西边的池塘,皆是闭塞不开的景象。
长乐宫中千乘出行,顾成却为各方献上美酒。
臣子们在新宫柳下暗自哭泣,乡亲们在辇路旁依依不舍。
双阙的影子斜斜地照在朱红色的门上,城中的人们都在等候着车队的归来。
注释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风景如画,诗人因病在此。
- 冠剑:指戴上帽子和佩剑,象征身份和气概。
- 木鸡:一种鸟,象征无用。
- 刍狗:喂养的狗,象征劳力。
- 銮旗:皇帝的旗帜。
- 庙乐:庙宇中的乐器演奏。
- 勤劳:辛勤工作。
- 宸心:皇帝的心意。
- 污莱:指的是贫瘠和肮脏的土地。
- 长乐:长乐宫,古代皇宫。
- 千乘:皇帝的车队。
- 顾成:古代名士,寓意献酒的礼仪。
- 双阙:指宫殿的门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苏轼之弟,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及文学家。苏辙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尤其擅长词和诗的创作。他的作品常反映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再和二首》创作于苏辙病重之时,表达了他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在经历了个人的病痛和政治的波折后,苏辙在诗中抒发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以及对当下社会状况的深思。
诗歌鉴赏
苏辙的《再和二首》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感的诗作,字句中透露出对国家前景的担忧与思考。首联中,诗人因病卧于江南,力量未能恢复,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疲惫的心情。接着,诗人以“木鸡自笑真无用”来表达对自身处境的自嘲,反映他内心深处的无力感。这种情感在全诗中不断延续,尤其是在描绘政治与社会的现实时,诗人用“谁知四载勤劳后”来强调自己在政治上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的回报之间的巨大落差。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皇帝的心情与臣民的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困境与百姓的苦难。尤其是“南籞西池闭不开”和“父老行依辇路槐”,可以看出对土地荒芜及人民困苦的深切关怀,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最后的双阙影斜朱户启,则是对未来的希冀,期待着国家能够走出困境,重归繁荣。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诗人对国家与民生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苏辙作为一位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起江南力未匀:因病在江南起床,力量尚未恢复。
- 强将冠剑拂埃尘:勉强戴上帽子,剑只是轻轻拂去尘埃,显示出一种无奈。
- 木鸡自笑真无用:木鸡自我嘲笑,象征着无用的自我反思。
- 刍狗何劳收已陈:喂养的狗为何要劳作去收拾已腐烂的草料,表现无谓的劳作。
- 行従銮旗风日细:沿着皇帝的旗帜,微风和阳光轻拂,描绘了一种安静的景象。
- 侧听庙乐管弦新:耳边能听到庙中的乐声,描绘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 谁知四载勤劳后:谁能想到经历四年的辛勤努力。
- 并举成功祚泣辛:最终才得以成就,心中难免流泪艰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木鸡”与“刍狗”来比喻生活的无奈与劳作的无意义。
- 拟人:将“木鸡”赋予了自嘲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南籞西池闭不开”与“长乐鸣鞘千乘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南:象征美好但又无奈的境地。
- 木鸡:象征无用与自嘲。
- 刍狗:象征无谓的劳作。
- 銮旗:象征皇权与威严。
- 庙乐:象征传统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的《再和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爱情
B. 家国情怀
C. 自然风光
D. 个人失落 -
“木鸡自笑真无用”这句中的“木鸡”象征什么? A. 生命
B. 无用
C. 劳作
D. 快乐 -
诗中提到的“长乐鸣鞘千乘出”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车队
B. 乡民的丰收
C. 自然的和谐
D. 诗人的心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春望》(杜甫)—表现了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怀。
诗词对比
- 《再和二首》与《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但前者更加个人化,后者则更具普遍性。苏辙通过自身经历展现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杜甫则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描绘表现对百姓的深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