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望湖楼再和》
时间: 2025-01-01 14:3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夜凉人未寝,山静闻响屐。
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忄栗。
君胡不相就,朱墨纷黝赤。
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
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
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
改罢心愈疑,满纸蛟蛇黑。
白话文翻译:
新月如同美丽的女子,刚刚出海时映照着初升的光色。
清波荡漾在湖面上,碧水摇曳如同轻盈的舞姿。
夜晚凉爽,人们还未入睡,山静得能听见木屐的声音。
诗人常常多愁善感,尤其是秋天来临,更加感到忧伤。
你为何不和我一同作诗,朱墨的色彩在纸上交错。
我在这里徘徊,感到无比惬意,十天来连家都忘了。
只恨没有朋友相伴,诗歌的病痛无人来指责。
你来试着吟唱,肯定能写出鹤头般的佳作。
修改之后心中更疑惑,满纸上都是错综复杂的笔迹。
注释:
- 佳人:指美丽的女子,此处用以比喻新月。
- 娟娟:形容水面平静而清澈。
- 潋潋: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屐:木屐,古代人们穿的一种鞋子。
- 骚人:指有才华的诗人。
- 憀忄栗:形容内心感到忧愁和不安。
- 朱墨:红色和黑色的墨水,常用于书画。
- 诗病:指创作时遇到的困难或瓶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不仅在诗词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的大家。苏轼的诗作以情感真挚、语言自然著称,常常反映他的生活经历和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宿望湖楼再和》是苏轼在望湖楼时所作,表现了他在秋夜的感受和对友人的思念。此时,他身处异乡,夜深人静,湖面新月映照的美景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情感。诗中渗透着对友谊的渴望与对孤独的感慨,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歌鉴赏:
《宿望湖楼再和》是苏轼在湖边静夜中所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开篇以“新月如佳人”形象地描绘了夜空中的新月,既有女性的柔美,又富有诗意,展示了诗人对美的敏感。接着,清波荡漾的湖面与夜凉的环境交织成一幅宁静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深邃的氛围。
诗中“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忄栗”一句,直白表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尤其在秋季,诗人更容易陷入思索与忧伤之中。这种情感的流露让人感同身受,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情感的细腻。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相聚的渴望,以及创作时的孤独与无奈,尤其“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一句,戳中许多创作者的痛点,创作的孤独与缺乏交流让人感到更加无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充分展现了苏轼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将新月比作美丽的女子,描绘月亮初升时的美丽状态。
-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湖面清波荡漾,展现了湖水的柔和与宁静。
- 夜凉人未寝,山静闻响屐:夜晚凉爽,诗人未眠,静谧的环境中能听到木屐的声音。
- 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忄栗:诗人感叹自己多愁善感,尤其在秋天时更容易感到忧伤。
- 君胡不相就,朱墨纷黝赤:呼唤友人一同作诗,纸上的墨迹交错。
- 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诗人沉浸在创作中,十天来忘却了家乡。
- 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只恨没有朋友相伴,创作的苦恼无人指点。
- 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期待友人来吟咏,必能写出美作。
- 改罢心愈疑,满纸蛟蛇黑:修改之后心中充满疑惑,纸上满是错乱的文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新月如佳人”,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让自然景物具有人类情感,如“夜凉人未寝”。
- 对仗:如“朱墨纷黝赤”与“十日忘家宅”,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友谊的渴望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孤独感。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映射出内心的情感,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月:象征着美丽与希望。
- 湖水:代表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 木屐:体现了诗人生活的细节与真实感。
- 秋天:象征着忧伤与思索的时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新月比喻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一颗星星
- C. 一朵花
-
“夜凉人未寝”描述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
- B. 寂静
- C. 混乱
-
诗人感到“诗病”,这指的是什么?
- A. 诗作的失败
- B. 无法创作的苦恼
- C. 身体不适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意象上都使用了月亮,但苏轼更多是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李白则是对故乡的怀念。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引发深刻的情感,但主题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