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秋山平远二首》

时间: 2025-01-17 10:18:21

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

此间有句无人见,送与襄阳孟浩然。

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

要看万壑争流处,他日终烦顾虎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郭熙秋山平远二首
苏轼 〔宋代〕

目尽孤鸿落照边,
遥知风雨不同川。
此间有句无人见,
送与襄阳孟浩然。

木落骚人已怨秋,
不堪平远发诗愁。
要看万壑争流处,
他日终烦顾虎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落日的余晖中,我看到孤独的鸿雁飞落在天边,遥远的地方,我知道那里的风雨与这里各有不同。在这里我写下的诗句无人问津,特意寄给襄阳的孟浩然。树木已经凋落,诗人对秋天感到怨恨,无法忍受这平远的景致带来的诗愁。若想看到千山万壑争流的景象,等到将来我又会烦恼于虎头山的风景。

注释

  • 孤鸿:孤独的鸿雁,象征着孤独和漂泊。
  • 落照边:指夕阳西下的地方,表现出一种静谧和孤寂的氛围。
  • 风雨不同川:不同地方的风雨各异,暗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的观察。
  • 骚人:指诗人或文人。
  • 平远:指开阔的远景,表现出一种寂静的意境。
  • 万壑争流:指千山万壑中流水的景象,象征着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以豪放的个性和博大的胸怀闻名于世,作品涵盖诗、词、文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秋天,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苏轼的《郭熙秋山平远二首》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简洁而又富有韵味。全诗通过描写孤鸿、落照、风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寥的氛围。诗人以“孤鸿落照”开篇,直接引入秋天的意象,象征着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接着,他提到“风雨不同川”,不仅展现了地理的差异,也反映出内心的感受,风雨的不同更是对人生命途的隐喻。

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时,诗人写下的句子无人问津,显得有些失落。通过“送与襄阳孟浩然”,可以感受到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秋天的感慨,木落之际,骚人已感到秋的愁苦,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忧伤。最后一句“他日终烦顾虎头”,则流露出对未来的期盼与忧虑,似乎在说即使有美景,也会有烦恼,暗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忧伤而又富有哲理,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探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目尽孤鸿落照边:描绘孤雁在落日余晖中的情景,体现孤独感。
    • 遥知风雨不同川:表达不同地方的风雨带来的不同情感与思考。
    • 此间有句无人见:表达诗人写作的孤独与失落。
    • 送与襄阳孟浩然: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增强情感的深度。
    • 木落骚人已怨秋:秋天的萧瑟使得诗人产生怨恨之情。
    • 不堪平远发诗愁:无法忍受平淡的远方带来的忧愁。
    • 要看万壑争流处:渴求壮丽的自然景象,寻找生活的美好。
    • 他日终烦顾虎头:未来的烦恼与期盼交织,表现对生活的哲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鸿”比喻孤独的心情。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结合,增强诗的感性。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加了诗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全诗主题围绕孤独、思乡、友谊与人生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孤鸿:象征孤独与漂泊。
  • 落照:强调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风雨:象征人生命途中的波折与不同的人生经历。
  • 木落:暗示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凋零。
  • 万壑争流: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鸿”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孤独
    • C. 自然
  2. 诗人希望将诗句寄送给谁?

    • A. 孟浩然
    • B. 杜甫
    • C. 李白
  3. “木落骚人已怨秋”有何意义?

    • A. 秋天的美丽
    • B. 对秋天的愤怒与失望
    •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的山水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苏轼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偏向于景致的描绘。通过这些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诠释与风格表现。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