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尹子渐王几道访郭生别墅不遇》

时间: 2025-01-01 19:32:41

秋野已澄旷,偶来幽兴多。

茨居隔寒水,柴户荫乔柯。

看竹曾留凤,携朋不为鹅。

人归碧苔径,应识履痕过。

意思解释

同尹子渐王几道访郭生别墅不遇

原文展示:

秋野已澄旷,偶来幽兴多。
茨居隔寒水,柴户荫乔柯。
看竹曾留凤,携朋不为鹅。
人归碧苔径,应识履痕过。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田野已经清澈广阔,偶尔来此游玩,心情愉悦。
茅草屋隔着寒冷的溪水,柴门在高大的树荫下。
看那竹子曾经留下凤凰的身影,携手朋友却不为鹅而来。
人们归去时走过青苔的小路,应该能认出我的足迹。

注释:

  • 澄旷:清澈宽阔,形容秋天的田野空旷明净。
  • 茨居:茅草屋,指简陋的居所。
  • 寒水:冷水,指屋外的溪流。
  • 荫乔柯:高大的树木所投下的阴影。
  • :指凤凰,象征美好、吉祥的事物。
  • :鹅在这里用作比喻,可能指世俗的名利。
  • 碧苔径:青苔的小路,形容自然的纯净与安静。
  • 履痕:足迹,表示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中包含的意象,如“凤”常常用来象征美好和理想,而“鹅”则可能暗示世俗的繁华和名利的追逐。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浮华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宗子,号云溪,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扰的厌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前往郭生别墅游玩时,因未能见到郭生而作。诗中通过对秋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及对友谊和自然的珍视。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同尹子渐王几道访郭生别墅不遇》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诗中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清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向往。开头两句“秋野已澄旷,偶来幽兴多”即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日田野的画面,清澈开阔的自然景象使诗人心中生出幽兴,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态。

中间两句“茨居隔寒水,柴户荫乔柯”,则描绘了郭生别墅的环境,一方面有寒冷的水流,另一方面又有阴凉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幽雅的生活氛围。

后两句“人归碧苔径,应识履痕过”,则通过对自己足迹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情谊。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梅尧臣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野已澄旷:描绘出秋天的田野清澈而宽阔,营造出开阔的自然氛围。
    • 偶来幽兴多: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许多幽雅的兴致。
    • 茨居隔寒水:茅草屋旁隔着一条寒冷的水流,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居住环境。
    • 柴户荫乔柯:柴门在高大的树荫下,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的宁静。
    • 看竹曾留凤:竹子曾经留有凤凰的身影,这里寓意美好的记忆。
    • 携朋不为鹅:与朋友相聚,不为名利而来,表现了对世俗的超脱。
    • 人归碧苔径:人们走过青苔的小路,暗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应识履痕过:应能认出我曾经走过的足迹,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水”“乔柯”,形成了音韵和谐美。
    • 比喻:将居所比作幽静的环境,使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 意象:诗中竹子、凤凰、青苔等意象,增添了诗的深度和情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通过对秋日田野的描绘,反映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秋野:象征宁静和丰收,反映诗人内心的平和。
  • 茨居:代表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体现诗人对田园的向往。
  • :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代表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 履痕: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茨居”指什么? A. 草屋
    B. 石屋
    C. 木屋

  2. “携朋不为鹅”中的“鹅”象征什么? A. 自然
    B. 名利
    C. 友情

  3. 诗人对秋野的描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梅尧臣的诗相比,王维的作品更强调自然的灵性与人心的契合,而梅尧臣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解读》
  • 《梅尧臣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