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行 闻筝》

时间: 2025-01-17 10:44:19

坐残断续丽谯钟。

霜月媚帘栊。

秦筝巧按小墙东。

曲度六么红。

想夫银甲谁言冷。

轻拨似莺舌潜通。

奈何辄唤雁鸣空。

好寄与秋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中行 闻筝
作者: 唐芑 〔清代〕
坐残断续丽谯钟。霜月媚帘栊。
秦筝巧按小墙东。曲度六么红。
想夫银甲谁言冷。轻拨似莺舌潜通。
奈何辄唤雁鸣空。好寄与秋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的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室内,钟声时断时续,令人感到思绪万千。窗外,清霜笼罩着景物,月亮显得格外美丽。墙东边有一位弹秦筝的女子,曲调婉转动人,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心事。她想念的情人穿着银色铠甲,似乎在遥远的地方,冷冷的气息令人心生惆怅。那轻柔的拨弦声如同黄莺的细语,潜藏着无尽的情感。然而,空旷的夜晚中,只能听见孤雁的哀鸣,无法寄托自己的思念,只能寄向秋风。

注释:

  • 丽谯钟:美丽的钟声,谯钟指的是一种古代钟类乐器。
  • 霜月:月光照耀下的霜,形容夜晚景色的清冷。
  • 秦筝:古筝的一种,代表着古代的音乐文化。
  • 曲度六么红:指的是六个音符所构成的曲调,形容音乐的动人。
  • 银甲:指穿着银色盔甲的情人,象征着远方的战士或情人。
  • 雁鸣:孤雁的叫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 秋风:象征着变迁与思念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唐芑,清代女诗人,擅长作诗,作品多描写女性的情感与思绪。她的诗风清丽,情感细腻,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女性的地位相对低下,诗人通过音乐与自然的描绘,传达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月中行 闻筝》是一首极具诗意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首句“坐残断续丽谯钟”以钟声引入,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氛围,钟声的断续更是传达出一种深秋夜晚的寂寥。接下来的“霜月媚帘栊”则通过霜月的美丽描绘,表现了自然的迷人景象,与内心的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中描写的弹琴女子,代表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她的音乐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爱情的追忆。尤其是“轻拨似莺舌潜通”,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琴声如黄莺轻声低语般的细腻,令人感受到那份柔情与孤独。

最后的“奈何辄唤雁鸣空”一语,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孤雁的哀鸣成为了思念的象征,无法寄托的情感在秋风中飘散,令人感伤。整首诗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坐残断续丽谯钟:描述夜晚钟声的断续,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气氛。
    • 霜月媚帘栊:描绘月光与霜气的美丽,增添了诗的意境。
    • 秦筝巧按小墙东:弹奏秦筝的女子仿佛在诉说心事。
    • 曲度六么红:音乐的美妙让人心醉。
    • 想夫银甲谁言冷:思念穿铠甲的情人,表达了内心的孤寂。
    • 轻拨似莺舌潜通:琴声如黄莺轻语,暗示情感的细腻。
    • 奈何辄唤雁鸣空:孤雁的鸣叫象征着无法寄托的思念。
    • 好寄与秋风:将思念寄托于秋风,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比作黄莺的鸣叫,增强了音乐的细腻感。
    • 拟人:将无生命的秋风赋予情感,使思念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上和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孤独中的无奈,展现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脆弱与坚韧。

意象分析:

  • 霜月:象征清冷与思念。
  • 秦筝:代表古典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银甲:象征远方的爱人,蕴含着对英雄的崇敬与思念。
  • 雁鸣:象征孤独与无奈,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琵琶
    • B. 笛子
    • C. 秦筝
    • D. 嗩吶
  2. 诗人在思念谁?

    • A. 朋友
    • B. 亲人
    • C. 情人
    • D. 师长
  3. “轻拨似莺舌潜通”中的“莺”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人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采用了细腻的笔触和自然意象,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存在相似之处,但李清照的诗更为直接和浓烈,而唐芑的诗则更加含蓄与优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唐芑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