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寺峰巅钟响迟,
暮云遮隐又多时。
云来云去无心者,
入定山僧可得知。
白话文翻译:
在山顶的野寺,钟声响得很迟,
傍晚的云层遮住了寺庙,又过了很久。
云彩来来去去,毫无目的,
而那入定的山僧却能明白这一切。
注释:
- 野寺:指偏僻的寺庙,通常位于山野之间。
- 峰巅:指山的顶峰。
- 钟响迟:钟声响起得很迟,可能指暮色降临时钟声的反响。
- 暮云:傍晚的云彩。
- 遮隐:遮掩,隐藏。
- 无心者:指那些没有目的、随意的人。
- 入定:指佛教中的一种修行状态,心中宁静,达到忘我境界。
- 山僧:指山中的和尚。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某一典故,但“入定”与佛教的修行有密切关系,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孙桐,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诗见长,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栖霞道中四首》是作者在游历栖霞山时的即兴之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思索,体现了清代文人追求闲适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寺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思考。诗的开头“野寺峰巅钟响迟”,描绘了一个偏僻的山寺,钟声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悠远,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接着“暮云遮隐又多时”,进一步渲染了氛围,云层的遮挡让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而悠长,给人一种时间停滞的错觉。
第三句“云来云去无心者”中的“无心者”,可以理解为在时间和自然面前,所有的烦恼与执念都显得微不足道,云彩的变幻无常象征着人生的无常。最后一句“入定山僧可得知”,将诗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哲学的思考:只有那些在内心达到宁静的修行者,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无心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也是对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既有对外界自然的描绘,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野寺峰巅钟响迟”:描写了寺庙在山顶,钟声显得悠长,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暮云遮隐又多时”:傍晚的云层遮住了寺庙,时间似乎停滞,增强了孤独感。
- “云来云去无心者”:云彩没有目的地飘动,象征着人们的心境。
- “入定山僧可得知”:修行者在宁静中能明白这一切,体现了对内心的探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的无心与人的心境相联系,表现了人生的无常。
- 拟人:云彩“来来去去”,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云来云去”、“无心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思考,强调了“入定”这一修行状态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寺庙:象征着宁静与信仰。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回响。
- 暮云:象征着无常与变化。
- 山僧:代表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野寺”指的是: A. 城市中的寺庙
B. 偏僻的山中寺庙
C. 海边的寺庙
D. 古老的遗迹 -
“入定”在诗中主要指: A. 旅行
B. 修行的状态
C. 读书
D. 休息 -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 A. 忧伤
B. 宁静与思考
C. 欢乐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的宁静,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主题上都有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但表达的情感和意象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