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惜谷》

时间: 2025-01-14 12:35:26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白话文翻译

陶侃有一次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
他询问这个人拿这个稻谷做什么?那人回答说这是在路上看到的,随便取的。
陶侃非常生气,责问他:你既然不种地,为什么要去偷别人的稻谷呢!
于是便抓住他,鞭打了他。这就是为什么百姓勤于耕作,家中充足有余。

注释

  • 陶侃: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善于治理,崇尚农耕。
  • 未熟稻:指尚未成熟的稻谷,象征尚未获得的财富。
  • 行道:在路上行走。
  • 戏贼人稻:指偷取别人的稻谷。
  • 鞭之:用鞭子打他,表示惩罚。

典故解析

陶侃以身作则,提倡勤劳耕作,抵制偷盗行为。诗中表现出他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不劳而获的强烈反感。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提及,倡导农耕和勤劳的价值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历史学家、政治家。他的《资治通鉴》对后世影响深远,强调历史教训与治国理政的智慧。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陶侃作为历史人物,象征着治国理政的理想。诗体现了对勤劳农民的赞美,呼吁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盗窃行为的抵制。

诗歌鉴赏

《陶侃惜谷》通过对一个小故事的叙述,展现了陶侃作为一位领袖的高尚品德和对农民的深切关怀。诗歌开篇通过描写陶侃的游玩,巧妙引入主题,随后用简洁明了的对话展示了陶侃的愤怒与正义感。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偷稻谷的小贼,而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危害个人,也对社会的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

陶侃的处理方式,抓住并鞭打小偷,虽然在现代看来略显极端,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这也反映出他对农业的重视与保护,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全诗简洁而有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农民辛勤耕作的赞美,以及对不诚信行为的强烈反感。陶侃的形象被塑造得尤为高大,既有责任感又具备行动力,成为百姓心中的楷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陶侃尝出游:开篇介绍陶侃的身份和活动背景。
  • 见人持一把未熟稻:引出事件,未熟的稻谷暗示了不劳而获的行为。
  • 侃问用此何为:陶侃的询问体现了他对社会行为的关注。
  •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小贼的回答反映出社会上不劳而获的普遍心态。
  • 侃大怒诘曰:陶侃的愤怒表现出他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对。
  • 执而鞭之:行动的直接性,体现了他对盗窃行为的零容忍。
  •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结尾总结,强调了勤劳的必要性和积极的社会效果。

修辞手法

  • 对比:陶侃与小贼的对比,突出陶侃的正义感。
  • 直接陈述:使用简洁的语言增强了故事的冲突感。
  • 象征:未熟稻象征着不劳而获的行为及其后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勤劳的赞美和对盗窃行为的愤怒,强调了社会应当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稻谷:象征着财富和丰收,代表农民的辛勤耕作。
  • 鞭子:象征惩罚,体现了对不良行为的制裁。
  • 陶侃:作为正义的化身,象征着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陶侃看到未熟稻时的反应是什么?

    • A. 给予奖励
    • B. 生气并质问
    • C. 无动于衷
    • D. 赞赏小贼
  2. 诗中强调了哪一种社会价值?

    • A. 偷窃
    • B. 不劳而获
    • C. 勤劳耕作
    • D. 暴力
  3. 陶侃对待小贼的态度可以看作是?

    • A. 理解
    • B. 冷漠
    • C. 严厉
    • D. 纵容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悯农》:李绅的诗,强调农民的辛苦与劳动的重要性。
  • 《农家》:描绘农家生活,体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诗词对比

与陶侃的故事相比,李绅的《悯农》同样展现了对农民的关怀,但更侧重于对农民辛劳的同情,表现出对社会底层的关注。陶侃则更为激烈,直接反对偷盗行为,呼吁社会正义与道德。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司马光的主要历史著作,提供其思想背景。
  • 《中国古代诗词选》:包含众多经典诗词,适合学习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