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同年黄玉圃番社图》

时间: 2025-01-17 09:36:47

九重涣汗使臣知,万都蛮荒跂踵时。

耳目全开天海外,土风尽入竹枝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重涣汗使臣知,万都蛮荒跂踵时。耳目全开天海外,土风尽入竹枝词。

白话文翻译:

在九重天上,汗流浃背的使臣才明白,四面八方的蛮荒之地此时正在翘首以待。耳目全开,尽览海内外的风土人情,乡土的风俗都融入了竹枝的歌声。

注释:

  • 九重:指天宫,古代人认为天有九重,形容地位极高。
  • 涣汗:流汗,形容辛苦劳累。
  • 使臣:指出使的官员。
  • 万都:四面八方,遍布各地。
  • 蛮荒:指偏远、未开化的地方。
  • 跂踵时:翘首以待,形容希望或期待的样子。
  • 耳目全开:形容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外界信息。
  • 竹枝词:一种民间歌曲,常用竹枝作为乐器,表达当地的风俗。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表达了对边疆地区的关注以及对地方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反映了清代对多民族国家的认知和文化融合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谦恒,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资料,主要以诗作见长。他的诗风多以描绘自然景色与社会现象为主,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多民族交融的时期,作者通过描写使臣的经历,表达了对边疆文化的关注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使臣的艰辛与见闻,体现了对边疆蛮荒地区的关注。诗的开头以“九重涣汗”引出,使臣在高位上虽有权势,但却因外事而劳累,反映了清代官员出使的艰辛。接着“万都蛮荒”展示了辽阔的地理视野和多样的民族文化,表达了对这些地方的期待与尊重。后面“耳目全开”则是强调了开放的心态,反映了清代对外文化的包容与吸收。而最后一句则是将土风民俗与竹枝词相结合,呈现了丰富的地方文化,暗示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诗在意境上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展现了清代诗人对于边疆地区的深入思考,既有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也有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多样文化时的宽广胸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重涣汗使臣知:表现出使臣的辛劳与高位的对比,强调出使的艰辛与责任。
  2. 万都蛮荒跂踵时:描绘了蛮荒地区的辽阔与多样,表达出外部世界的吸引力。
  3. 耳目全开天海外: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与信息。
  4. 土风尽入竹枝词:强调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丰富性,表明文化的融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九重涣汗”和“万都蛮荒”,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使臣的经历比作一场漫长的跋涉,彰显其辛苦。
  • 象征:竹枝词象征着地方文化的生动与活力。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边疆文化的探索与包容,体现了作者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交融与开放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重:象征权力与地位。
  • 蛮荒:象征未开发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 耳目:象征感知与接受,暗示对外界的关注。
  • 竹枝词:象征地方民俗与文化的生动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重涣汗”中的“九重”指什么? A. 地位高 B. 地理位置 C. 数量多

  2. “万都蛮荒”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自然景色 B. 文化多样性 C. 人文关怀

  3. 诗中提到的“竹枝词”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民间歌曲 C. 一种诗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与吕谦恒的《题同年黄玉圃番社图》都是在描写边疆和自然景色,但杜甫更多体现了个人的凄凉与忧国忧民的情感,而吕谦恒则突出对边疆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