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
时间: 2025-01-01 14:49: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薰晷倦山行,屐齿劳渐歇。
鼓楫凌沧洲,万态时灭没。
澄镜豁双眸,遥峰渺一发。
风饱帆叶轻,水肥石华发。
朗咏游仙诗,酣娱浴佛月。
东望及三山,南流通百岳。
因兹向若惊,悟彼地维阙。
尘境本芥杯,世荣亦芒忽。
但任虚舟心,回帆鼓偶伐。
白话文翻译:
在温暖的阳光下,行走在疲惫的山间,鞋齿逐渐感到劳累。
划桨在广阔的海面上,万千景象瞬间消失。
清澈的镜子映照出双眼,远处的山峰如一缕轻烟。
风满帆轻,水丰石美如花。
吟唱游仙的诗篇,陶醉于佛月的沐浴。
向东望去可见三座山,向南流去则通往百岳。
此时此刻仿佛感到惊愕,领悟到那遥远的地方是维阙。
尘世本是微不足道的杯盏,世间的荣华也不过是浮云。
但任凭这虚幻的船心,帆随意地鼓起,偶尔划动。
注释:
- 薰晷:温暖的阳光。
- 屐齿:鞋底的齿,指走路时的疲劳。
- 鼓楫:划桨,形容行船时的动作。
- 沧洲:广阔的海面。
- 澄镜:清澈如镜,形容水面平静。
- 遥峰渺一发:远处的山峰如一缕轻烟般渺小。
- 水肥石华:水丰美,石头上长满华美的植物。
- 游仙诗:描写仙境的诗篇。
- 维阙:指仙境或理想的境地。
- 芥杯:比喻尘世的微小。
- 世荣:世俗的荣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敦礼是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源于诗人游历自然山水时的感受,表达了他在游历中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世俗浮华的淡泊。
诗歌鉴赏:
《拟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美感的诗作。诗人在游历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切体验。开篇的“薰晷倦山行,屐齿劳渐歇”便带出了一种疲倦的感觉,似乎在传达出游历的辛苦与享受。接下来的“鼓楫凌沧洲,万态时灭没”,则是对大海的描绘,表达出无尽的辽阔与瞬息万变。
诗人通过“澄镜豁双眸”的意象展现出清晰的视野和心灵的明朗,而“遥峰渺一发”则进一步强调了远方景色的虚幻与渺小。随后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丰盈与美丽,还回归到内心的宁静与思索。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淡漠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人在繁忙尘世中寻求心灵归属的旅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薰晷倦山行:在温暖的阳光下行走于山间,感到疲惫。
- 屐齿劳渐歇:鞋底的磨损逐渐显现出疲劳。
- 鼓楫凌沧洲:划动桨在大海上,感受到广阔的海洋。
- 万态时灭没:无数的景象瞬间消失,时间的流逝带走了一切。
- 澄镜豁双眸:清澈的水面映照出明亮的双眼。
- 遥峰渺一发:远处的山峰显得渺小如一缕轻烟。
- 风饱帆叶轻:帆船在风中鼓起,显得轻盈。
- 水肥石华发:水丰盛,石头上生长着华美的植物。
- 朗咏游仙诗:吟唱描写仙境的诗篇。
- 酣娱浴佛月:陶醉于如佛月般的宁静中。
- 东望及三山:向东望去,看到三座山。
- 南流通百岳:向南流去,通往百岳之地。
- 因兹向若惊:此时此刻仿佛感到震惊。
- 悟彼地维阙:领悟到那遥远的地方是理想的境界。
- 尘境本芥杯:尘世的境况如同微不足道的杯盏。
- 世荣亦芒忽:世俗的荣华也是短暂的如梦。
- 但任虚舟心:任凭这虚幻的心灵。
- 回帆鼓偶伐:帆随意地鼓起,偶尔划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境比作“芥杯”,形象地表达了世俗的微小与无意义。
- 拟人:将虚舟的心情赋予生命,使其表现出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哲理思考与情感抒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稳重与理想。
- 海:象征无尽的可能与自由。
- 帆:象征人生的远航与追求。
- 月:象征宁静与心灵的明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薰晷”指的是什么?
A. 寒冷的阳光
B. 温暖的阳光
C. 明亮的星光
D. 暗淡的月光 -
诗中提到的“尘境”是比喻什么?
A. 现实生活的繁忙
B. 理想的境界
C. 自然的美丽
D. 归隐的生活 -
“澄镜豁双眸”中的“豁”字可以理解为:
A. 拥有
B. 清晰
C. 开阔
D. 轻松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描绘高远的自然景观与深邃的情感。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描绘春天自然的生机与希望。
诗词对比:
- 《游赤壁》(苏轼)与《拟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轼更强调历史与个人情感结合,而吴敦礼则更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吴敦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