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 黄叶》
时间: 2025-01-19 19:15: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影瘦团霜,声寒战野,暮色先归高树。
橘柚烟晴,掩映近山官路。
正辽空一雁来时,带几点乱鸦栖处。
念苍茫棹舣深村,故人家在隔江住。
天涯诗境渐老,还对萧骚短发,孤吟秋句。
破寺逢僧,笑指病颜如许。
怕深宫嘶断凉蝉,又添了夕阳无数。
剩闲庭帘卷西风,倚阑愁夜雨。
白话文翻译:
影子在寒霜中显得瘦弱,寒风在野外呼啸,暮色已先于我归向高大的树木。
橘子和柚子的烟雾在晴空中弥漫,掩映着近山的官道。
正当辽阔的天空中一只大雁飞来时,带着几只杂乱的乌鸦栖息的地方。
我想起苍茫的水面,船停靠在深村,故人的家在江的另一岸。
天涯的诗境渐渐老去,仍然面对着萧骚的短发,孤独地吟唱秋天的诗句。
在破旧的寺庙遇见僧人,他笑着指着我这病态的面容。
害怕在深宫中听到凉蝉的断叫,又添了无数黄昏的余晖。
剩下的只有闲庭的帘子在西风中轻卷,我倚着栏杆,愁苦地听着夜雨。
注释:
- 影瘦团霜:影子在寒霜中显得纤细瘦弱。
- 声寒战野:寒风在野外的呼啸声。
- 暮色先归高树:暮色先于人回到高大的树木处。
- 橘柚烟晴:橘子和柚子的香气在晴天中弥漫。
- 棹舣深村:船停靠在深村的意思。
- 萧骚短发:提及屈原的《离骚》,表示一种孤独的心境。
- 深宫:指皇宫或后宫,象征着封闭与孤独。
- 凉蝉:秋天的蝉鸣,象征着孤独的清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文澜,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晚秋时节,诗人或许在外游历,感受到自然的萧瑟与人生的孤独,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绮罗香 黄叶》是一首蕴含深情的秋日诗作。诗的开篇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冷清、萧瑟的氛围。诗人通过“影瘦团霜”和“声寒战野”两句,表现出秋日的寒冷和孤独,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苦闷。接着,诗人描绘了“橘柚烟晴”的温暖画面,与寒冷的外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使得整首诗更为生动。
在诗的中段,诗人以“正辽空一雁来时”引入了一只孤雁,象征着孤独与思念,带来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提到的“念苍茫棹舣深村,故人家在隔江住”,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也表达了对远方故人的思念,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几句,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表现出深深的孤独感。尤其是“怕深宫嘶断凉蝉,又添了夕阳无数”,这句极具表现力,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与孤寂。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影瘦团霜,声寒战野:描绘秋天的寒冷氛围,影子显得瘦弱,声音在野外回荡。
- 暮色先归高树:夕阳下的树木显得高大,暗示时间的流逝。
- 橘柚烟晴,掩映近山官路:橘子和柚子的香气弥漫在晴天,映衬出宁静的乡村景象。
- 正辽空一雁来时,带几点乱鸦栖处:描绘孤雁飞来,带着几只杂乱的乌鸦,象征孤独和思念。
- 念苍茫棹舣深村,故人家在隔江住:抒发对故人思念之情,远方的故人家在江的另一边。
- 天涯诗境渐老,还对萧骚短发,孤吟秋句:感叹诗境日渐衰老,仍然在吟诵孤独的秋诗。
- 破寺逢僧,笑指病颜如许:在破旧的寺庙遇到僧人,彼此以病态的面容相视,暗含人生苦涩。
- 怕深宫嘶断凉蝉,又添了夕阳无数:对深宫的恐惧,象征着孤独与无尽的黄昏。
- 剩闲庭帘卷西风,倚阑愁夜雨:最后以闲庭的帘子和夜雨收尾,传递出一种凄凉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影子比作瘦弱的状态,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蝉鸣)赋予情感,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修辞,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结合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展现了对故人和时光的深刻反思,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影:象征着孤独和无奈。
- 霜:象征寒冷与凄凉。
- 雁:象征孤独与思念。
- 江:象征距离与隔阂。
- 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凉蝉:象征孤独与寂寞的声音。
- 西风:象征变迁与无情的岁月。
- 夜雨:象征忧愁与思索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影瘦团霜”所描绘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喜悦 -
“念苍茫棹舣深村”中的“深村”指的是什么? A. 远方的故乡
B. 诗人的内心
C. 诗人曾经居住的地方 -
诗中提到的“凉蝉”象征着什么? A. 孤独
B. 快乐
C. 故乡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孤独与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 李白的《静夜思》则更直接地表现了乡愁,与《绮罗香 黄叶》在情感基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杜文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