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後资政侍郎西湖宴集偶书
作者:梅尧臣
潭心不冻处,鴈鹜自相依。
积雪正无际,因风忽起飞。
初惊如避弋,复下信忘机。
偶得从公饮,聊书此景归。
白话文翻译:
在湖心潭的水面上没有结冰,那里大雁和野鸭互相依偎。积雪覆盖着大地,正无边无际,突然一阵风吹来,它们飞了起来。起初它们惊慌得像是要躲避箭矢,随后又不再顾虑,重新降落下来。我偶然与朋友饮酒,随手写下这幅景象归来。
注释:
- 潭心:指湖心的水面。
- 鴈鹜:指大雁和野鸭。
- 积雪正无际:积雪漫无边际,形容雪的厚度和广阔。
- 弋:古代射箭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鸟类的惊慌。
- 忘机:不再拘泥于情机,形容鸟类恢复冷静。
典故解析:
- 西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梅尧臣在此宴集,表现了当时的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 偶书此景:表达了诗人随兴而作的创作状态,体现了文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梅尧臣与友人在西湖聚会后,描写了雪后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悠闲情谊。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雪後资政侍郎西湖宴集偶书》是一首描绘冬季自然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雪后西湖的静谧与生动。开头两句“潭心不冻处,鴈鹜自相依”,勾勒出一个温暖而生机勃勃的场景,尽管四周是厚厚的积雪,但湖心的水面却未结冰,大雁和野鸭在此相依相偎,体现了生命的温暖与和谐。
接下来的两句“积雪正无际,因风忽起飞”则突出了自然的变化与不可预测性。风起时,鸟类的惊慌与飞起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紧张的氛围,诗人巧妙地将飞鸟的情绪与自己内心的感受相结合,显示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全诗最后两句“偶得从公饮,聊书此景归”则带有一种随意与闲适,诗人与朋友饮酒,记录下这份美好景色,表现了文人雅士在自然中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态。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雪后西湖的优美景色,更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潭心不冻处:湖心的水面未结冰,暗示温暖和生机。
- 鴈鹜自相依:大雁和野鸭在此栖息,体现自然的和谐。
- 积雪正无际:描述积雪的广袤,给人以冷清感。
- 因风忽起飞:风起时,鸟类被惊动,展现自然的变化。
- 初惊如避弋:鸟儿初时惊慌,像是要躲避箭矢。
- 复下信忘机:鸟儿安静下来,恢复信任,忘却惊慌。
- 偶得从公饮:与朋友聚会饮酒,表现亲密友谊。
- 聊书此景归:随手记录下此美景,体现诗人随性的创作风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儿的惊慌比作避箭,增强了生动感。
- 拟人:鸟类的情感反应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展现了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雪后西湖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生命的美好与和谐。
意象分析:
- 潭心: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鴈鹜:代表自然中的生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积雪:象征寒冷与纯洁,反映冬季的特征。
- 风:象征变化与无常,带来惊慌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鸟类有哪些?
- A. 鴈
- B. 鹜
- C. 雀
- D. 以上都是
-
“初惊如避弋”中的“弋”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射箭
- C. 书法
- D. 画画
-
诗人为何写下这首诗?
- A. 记录与朋友的聚会
- B. 描述战争
- C. 描写爱情
- D. 表达愤怒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苏轼:两位诗人都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但梅尧臣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感受,而苏轼则常带有豪放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