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鲁玉太博挽词三首
梅尧臣
试问於天下,谁从百岁心。
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
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
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
白话文翻译
试问天下,谁能拥有百岁的心灵?
人生的长短都随其所至,祸与福自然相伴而来。
只要以名义为客,实质上又何必论古今呢?
未能忘却物质境界,只能空叹人和琴的无奈。
注释
- 百岁心:意指长寿的心灵或愿望,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短长:比喻人生的长度,无论长短都随缘。
- 祸福:指人生中的祸害与幸福,往往是相互交替的。
- 名宾实:指表面上的名义与实际的内容,强调内外不一。
- 物境:物质世界,指人们所处的环境和现实。
- 人琴:以琴比喻人的情感与内心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诗人。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而闻名。梅尧臣的作品多以咏物、抒情著称,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送鲁玉太博挽词三首》是梅尧臣为朋友鲁玉太博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友人的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质问和反思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开头以“试问於天下”引起读者的关注,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哲思。诗中“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一句,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祸与福总是相伴而生,显示了对命运的不屈服。同时,诗人还提到“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表达了对名义与实质的思考,这种反差让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现实的复杂。
整首诗的基调是忧伤的,但又隐含着一种对人生的淡然态度。尤其是最后两句,通过“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人和琴的呼应,象征了人内心情感的孤独与难以忘怀的物质世界,形成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试问於天下,谁从百岁心。
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发出对百岁长寿心灵的追问,表达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
短长从所尽,祸福乃相寻。
人生的长度在于自我经历,祸与福则是命运的两面,交替出现。 -
只以名宾实,那论古至今。
以名义为客,强调内外的差异,暗示古今的无所谓。 -
未能忘物境,空复叹人琴。
对物质世界的依恋和对人情的叹息,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短长”和“祸福”,形成音韵的和谐。
- 反问: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表达,激发读者思考。
- 比喻:人和琴的比喻,体现内心情感的孤独与复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展现了人情的脆弱和物质境界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百岁心:象征理想和追求。
- 祸福:人生的起伏。
- 人琴:人内心情感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短长从所尽”,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人生的长短随缘
B. 人生的长度固定
C. 只有长寿才是理想 -
“未能忘物境”的意思是:
A. 忘记物质生活
B. 忘记人与琴的关系
C. 忘不了现实的束缚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李白在对人生的感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李白的《赠汪伦》充满豪情,强调友情的珍贵与时间的流逝;而梅尧臣则更为内敛,通过对物质和内心的反思展现出人生的脆弱与无奈。两者在风格上形成对比,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