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望远》

时间: 2025-01-14 03:31:21

长干滩下木兰桡。

郎去路迢遥。

长年只趁东风急。

偏石尤、不打春潮。

乌帽乡人,白头艇子,多少是归舠。

桥边青柳路傍桃,全不管魂消。

金钗卜尽归将未,料无过、后日明朝。

已是初更,灯花难信,未必便今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干滩下木兰桡。
郎去路迢遥。
长年只趁东风急。
偏石尤不打春潮。
乌帽乡人,白头艇子,
多少是归舠。
桥边青柳路傍桃,
全不管魂消。
金钗卜尽归将未,
料无过后日明朝。
已是初更,灯花难信,
未必便今宵。

白话文翻译

在长干滩下,橹声随木兰舟而行,
我心中的郎远去的路多么漫长。
一年四季我只随东风而急行,
偏偏那石滩却不受春潮的鼓动。
乡人戴着乌帽,白发的船夫,
有多少人是归乡的舟子。
桥边的青柳,路旁的桃花,
我全然不顾自己心魂的消散。
金钗已经算尽,归期却未定,
估计今日的明朝也无望可言。
已经是初更时分,灯下的花影难以信任,
今晚是否能见面,也未必。

注释

  • 木兰桡:指用木兰木做的船桨,象征着行舟。
  • 郎去:指心中思念的男子离去。
  • 东风:春天的暖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偏石:指石滩的水流,象征着阻碍。
  • 乌帽乡人:戴着黑色帽子的乡村人,象征着普通的渔民或船夫。
  • 金钗:象征女子的青春和爱情,归期未定暗含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丁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以清丽见长,常表达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离别、归乡、爱情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一丛花 望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思念与离愁的画面。诗的开头描绘了长干滩下的木兰舟,伴随着远行的郎,给人一种孤独与漫长的感觉。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通过对乡人、青柳、桃花的描绘,将内心的思念与无奈愈加凸显。乡人的白头和归舠的渔夫,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似乎在呼唤那些归去的人,而诗人在此时却感到无能为力。

诗中“金钗卜尽归将未,料无过后日明朝”的句子,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既表现了对爱情的期望,也透出一种愁苦的心情。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了人对生命、爱情以及自然的深思,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干滩下木兰桡:描绘舟行于长干滩,象征远行的开始。
  2. 郎去路迢遥:思念的对象远在天边,感受到离别的苦楚。
  3. 长年只趁东风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生命在急速流转。
  4. 偏石尤不打春潮:石滩的静止与春潮的流动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独。
  5. 乌帽乡人,白头艇子:描绘乡村的普通人,象征着生活的无常。
  6. 多少是归舠:归乡的渔夫,反映出对家的思念。
  7. 桥边青柳路傍桃: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8. 全不管魂消:表达对自身情感的忽视,内心的孤独感加深。
  9. 金钗卜尽归将未:对未来的无法预测,暗含了对爱情归期的焦虑。
  10. 料无过后日明朝:对明天的无望,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
  11. 已是初更,灯花难信:夜晚的初更时分,灯火微弱,难以信任。
  12. 未必便今宵:对今夜相见的渺茫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钗卜尽”,金钗象征爱情的无常。
  • 拟人:灯花难信,赋予静物以情感。
  • 对仗:表达情感的对比,如“归舠”与“魂消”。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离别、归乡和爱情的复杂情感,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传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兰桡:象征旅程与离别。
  • 东风:象征希望与生机。
  • 青柳:象征生命与青春。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郎去路迢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
    c) 期待
    答案:b) 思念

  2. “金钗卜尽归将未”中的“金钗”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爱情
    c) 家庭
    答案:b) 爱情

  3. 诗中提到的“乌帽乡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a) 渔夫
    b) 商人
    c) 学者
    答案:a) 渔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相见欢》李煜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一丛花 望远》更强调对人情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月亮的思考与孤独感。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十九首》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