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回文》

时间: 2025-01-09 15:33:26

霜盘玉隐倒团金,迥水秋天碧夜侵。

光掩半扉寒夜永,影分疏竹翠轩深。

长空远岫归云卷,古木高风浥露沉。

凉袂客愁应梦楚,荒城晓角夜悲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盘玉隐倒团金,
迥水秋天碧夜侵。
光掩半扉寒夜永,
影分疏竹翠轩深。
长空远岫归云卷,
古木高风浥露沉。
凉袂客愁应梦楚,
荒城晓角夜悲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月光如霜盘般清冷,映照在水面上,夜色渐渐侵入。光线透过半扇门,寒冷的夜晚似乎无尽。影子在疏落的竹子间分散,翠绿的轩窗显得深邃。远处的天空和山岫一起,云卷云舒。古老的树木在高风中浸润着露水,显得沉静而孤寂。诗人因客居异乡而感到愁苦,仿佛在梦中回到楚地,清晨的角声在荒凉的城中回响,令人感到悲伤。

注释:

  • 霜盘:指月亮,形容其清冷明亮。
  • 迥水:指清澈的水面,形容宁静的秋天夜晚。
  • 寒夜永:夜晚漫长而寒冷。
  • 疏竹:稀疏的竹子,给人一种清幽之感。
  • 凉袂:凉薄的衣衫,象征诗人的孤独与愁苦。
  • 梦楚:梦回楚地,楚地是指古楚国,代表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荒城晓角:荒凉的城池,角声在清晨响起,带来一丝悲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清新隽永的诗风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秋冬之际,诗人夜宿他乡,面对自然景色,感受到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结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秋月回文》以清冷的秋月为背景,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气氛。诗的开头用“霜盘玉隐倒团金”引入,月光如霜,照映出静谧的秋天,随即“迥水秋天碧夜侵”一句,表现出水面与天空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深远与空灵的意境。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光影的描写,表现出夜色的幽深和寒冷。光线透过门扉,分散在疏竹之间,营造出一种孤独的美感。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绘风景,更是在传递一种内心的感受,似乎在与天地对话,感受着秋的凉意。

最后几句则转向了情感的抒发,诗人因身处异乡而感到愁苦,梦中回到楚国的情景更使得这种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荒城的角声在清晨响起,与孤独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盘玉隐倒团金:比喻月亮如同霜盘,光辉照亮夜空,体现清冷之感。
  2. 迥水秋天碧夜侵:描绘水面和夜空的颜色,表现出秋天的宁静和深邃。
  3. 光掩半扉寒夜永:光线透过门扉,营造出无尽的寒冷夜晚。
  4. 影分疏竹翠轩深:光与影的交错,表现出幽静的环境。
  5. 长空远岫归云卷:天高云淡,表现出一种恬静的景象。
  6. 古木高风浥露沉:古老的树木在高风中与露水相互交融,产生沉静之美。
  7. 凉袂客愁应梦楚:在异乡的孤独感与对故乡楚地的思念交织。
  8. 荒城晓角夜悲吟:荒凉的城池在清晨的角声中显得更加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盘”比喻月亮,增强意象的清冷感。
  • 对仗:如“古木高风”对“凉袂客愁”,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 拟人:如“归云卷”,使自然景象生动起来。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夜晚的细腻观察,以及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 霜盘:象征月亮,代表清冷孤独的美。
  • 寒夜:表现孤独与无尽的思念。
  • 疏竹:象征清幽,反映内心的宁静。
  • 凉袂:代表身体的寒凉,隐喻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 荒城:象征记忆的荒凉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盘”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2. 诗人因什么感到愁苦?

    • A. 身处异乡
    • B. 天气寒冷
    • C. 亲人离世
  3. “凉袂”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夏天
    • B. 孤独与愁苦
    • C. 暖和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秋月回文》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描绘秋天的景色,但前者更强调孤独和思乡情,后者则突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古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
  3. 《李弥逊与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