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成 其二》

时间: 2025-01-17 08:40:05

那能无事事,事毕却心间。

欲试新沈水,常烧小博山。

帘垂窗四面,榻下屋三间。

差胜炎炎里,车尘日往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那能无事事,事毕却心间。
欲试新沈水,常烧小博山。
帘垂窗四面,榻下屋三间。
差胜炎炎里,车尘日往还。

白话文翻译:

这怎么可能没有事情呢?虽然事情都已结束,但心中仍然牵挂。想尝试一下新的沉水,常常点燃小博山香。四面窗帘垂下,榻下是三间屋子。与烈日炎炎相比,这里要好得多,车尘日常往来。

注释:

  • 无事事:指没有事情可做,实际上指心中仍有牵挂。
  • 新沈水:新样的香水,常用于熏香。
  • 博山:一种香炉的形状,通常有山的造型,表示点燃香。
  • 帘垂窗四面:窗帘垂下,表示居所的幽静。
  • 榻下屋三间:榻下有三间房屋,表现居住环境的清幽。

典故解析:

刘廷玑的诗作中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所处的环境,展现出对清凉与宁静的渴望。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廷玑(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其诗词风格清新淡雅,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夏日漫成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闲适生活的时期,诗人在炎热的夏季中,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凉环境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夏日漫成 其二》是一首具有清新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幽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展现了自己在炎热夏季中渴望宁静的心情。诗的开头“那能无事事,事毕却心间”字句简洁,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思考。虽然事情已结束,但心中却难以清空,反映了人在繁忙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心理负担。

接着,诗人提到“欲试新沈水,常烧小博山”,通过新香和香炉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这里的香水与香炉不仅仅是物品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宁静与雅致生活的向往。

“帘垂窗四面,榻下屋三间”,这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窗帘垂下,给人一种隔绝外界喧嚣的感觉,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内心渴望与生活方式的选择。最后“差胜炎炎里,车尘日往还”则是对比,表明在这个相对清凉的空间中,诗人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照,体现出一种超脱与宁静。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属于典型的清代文人诗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那能无事事:表达了对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事务的感慨。
  2. 事毕却心间:虽然事情结束,但心中仍有牵挂,体现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3. 欲试新沈水:表达了想尝试新事物的愿望,暗示了生活的丰富性。
  4. 常烧小博山:通过点燃香炉,展现出舒适雅致的生活情趣。
  5. 帘垂窗四面:营造出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
  6. 榻下屋三间:显示出诗人的生活空间与居住条件。
  7. 差胜炎炎里:与外面炎热形成对比,突显环境的舒适。
  8. 车尘日往还:描绘了外界的忙碌与喧嚣,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新沈水”与“博山”比喻内心的情趣与追求。
  • 对仗:如“帘垂窗四面,榻下屋三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与生活细节构建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对外界喧嚣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对内心宁静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沈水:象征着生活中的新鲜感与情趣。
  • 小博山:代表了文人雅士追求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文化内涵。
  • 四面窗帘:营造出安静的居住环境,象征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沈水”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饮料
    • B. 一种香水
    • C. 一种花卉
    • D. 一种食品
  2. 诗人如何描绘自己的居住环境?

    • A. 热闹非凡
    • B. 安静舒适
    • C. 狭小阴暗
    • D. 豪华奢侈
  3. 诗中“车尘日往还”的意思是什么?

    • A. 车水马龙
    • B. 车马常来
    • C. 车子不再
    • D. 车行无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山中》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夏日山中》相比,刘廷玑的《夏日漫成 其二》更注重生活情趣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与诗意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皆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廷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