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善堂宴饯应诏
—— 司马光
士论归清德,皇心重第成。
陈谟侍经席,得谢解尘缨。
坐密金章并,行徐玉醴清。
都门昔供帐,疏傅未为荣。
白话文翻译:
士人讨论归于清白的德行,皇帝对名次的重视已经确定。
我在经席上陈述谋略,得到了感谢,解开了身上的尘缨。
坐下时金章相并,行走中品味着玉酒清香。
昔日我在都城供奉帐幕,疏远的权臣未必有名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德:指清白的品德。
- 皇心:皇帝的心意。
- 陈谟:陈述谋略。
- 尘缨:尘埃与缨带,象征尘世的纷扰。
- 金章:金色的勋章。
- 玉醴:美酒。
- 都门:指都城。
- 供帐:供奉的帐幕。
- 疏傅:疏远的权臣。
典故解析:
- 诗中的“士论归清德”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清白品德的社会风尚,体现了对德行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资治通鉴》。他主张以史为鉴,强调治国理政的德行和才能。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朝政动荡、士人追求清白之德的背景下。诗人应邀参加宴席,表达对清白德行的追求和对权威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宴席这一场景,反映了士人对清白德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现了对权力与名声的微妙看法。开篇以“士论归清德”揭示了士人理想的核心,强调了名声与德行的关系。接着提到“皇心重第成”,既反映了皇帝对士人名次的重视,也暗示了权力游戏中的复杂与无奈。
“陈谟侍经席”表明诗人参与政治,愿意为国家贡献智慧,然而“得谢解尘缨”则展现了他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世俗纷扰与内心的清醒。诗中“坐密金章并,行徐玉醴清”不仅描绘了宴席的华丽,也暗含了对权力与名利的淡然态度。
最后一句“都门昔供帐,疏傅未为荣”则是对往昔的反思,表达了对权臣的疏远与对真正荣光的理解,彰显出诗人心中对德行和名誉的再思考,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自省与高尚情怀,展现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士论归清德:士人们讨论归于清白的品德,表明士人追求道德的理想。
- 皇心重第成:皇帝的心意对名次的重视,反映了权力对士人的影响。
- 陈谟侍经席:自己在经席上陈述谋略,表达参与政务的积极性。
- 得谢解尘缨:得到谢意,解开身上的尘缨,象征对世俗纷扰的超越。
- 坐密金章并:坐在宴席上,金色的勋章并列,象征权力的象征。
- 行徐玉醴清:行走中品味美酒,表现享受生活的宁静与清雅。
- 都门昔供帐:回忆过去在都城供奉的往事,传达对权力的思考。
- 疏傅未为荣:表达对疏远权臣的看法,强调荣光的不易。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坐密金章并,行徐玉醴清”,工整而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如“尘缨”比喻世俗的纷扰,体现内心的清静。
- 象征:金章、玉醴象征权力与荣华,反映人对于名与利的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士人对清白德行的追求与对权力的反思,展现了在权力与世俗之间的挣扎与自省,传达出一种高洁的情怀与对真正荣光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德:象征品德的高尚与清白。
- 金章:象征权力地位。
- 玉醴:象征美酒与清雅的生活。
- 尘缨:象征世俗的纷扰与束缚。
- 都门:象征权力中心及历史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士论归清德”意指:
A. 士人讨论名利
B. 士人追求清白的品德
C. 士人反对皇帝 -
诗中提到的“金章”象征:
A. 贫穷与困苦
B. 权力与地位
C. 友谊与忠诚 -
诗中“都门昔供帐”反映了什么?
A. 对往事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望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司马光的这首诗更多地关注于士人的道德追求与对权力的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自由的精神。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更显沉稳,后者则充满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马光生平与作品研究》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