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 盛夏火为日》

时间: 2025-01-19 16:53:12

日在天无二,明明夏盛时。

到今虽可爱,非火孰能为。

谩把薰弦语,难禁坐甑炊。

未应一杯水,能沃九华枝。

王屋飞犹在,昆冈事可知。

未须频梦灶,倏忽看崦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景 盛夏火为日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日在天无二,明明夏盛时。
到今虽可爱,非火孰能为。
谩把薰弦语,难禁坐甑炊。
未应一杯水,能沃九华枝。
王屋飞犹在,昆冈事可知。
未须频梦灶,倏忽看崦嵫。

白话文翻译:

太阳在天空中没有第二个,明亮而炽烈的正是盛夏时节。即使如今的夏天依然可爱,但那火热的阳光又有谁能比得上呢?空谈一些抚慰心灵的言语,却难以阻止我在热气蒸腾的厨房中忙碌。难道一杯水,能够滋润那九华山的枝叶?王屋山依旧在飞翔,昆冈的事情也可知晓。何必频频梦见厨房的灶火,转眼间便已是黄昏时分。

注释:

字词注释:

  • “火为日”:形容夏日的炎热,火一般的太阳。
  • “谩把薰弦语”:空谈一些抚慰心灵的话语,薰弦指音乐或诗句。
  • “坐甑炊”:指坐在蒸锅旁边做饭,形容酷热的环境。
  • “九华枝”:九华山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象征美好的事物。
  • “王屋飞犹在”:王屋山依然存在,暗示着某种恒久的存在感。

典故解析:

  • 王屋山昆冈:两座著名的山,常用于比喻理想或精神家园,代表了古代文人对高洁生活的追求。
  • 九华山:常被视为道教圣地,象征着灵性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因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盛夏,反映了作者对季节变迁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在热烈的夏日中,依然能够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盛夏景象的描绘,展现了阳光炽烈、气温升高的自然状态。首句“日在天无二,明明夏盛时”以直白的语言引入,强调了夏日的独特性。接下来的句子则表现了作者对盛夏的复杂情感,尽管夏天火热,但它却是另一种可爱的存在。

“谩把薰弦语,难禁坐甑炊”,这两句表达了即使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们仍然要进行生活的琐事。诗人以厨房的忙碌与空谈的音乐形成对比,暗示了生活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后面的句子通过意象的转换,表现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未应一杯水,能沃九华枝”,即使小小的水滴也难以滋润理想的境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在描绘夏日景象的同时,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在天无二,明明夏盛时。”
    这句强调太阳的独特与炎热,直接引入夏天的主题。

  2. “到今虽可爱,非火孰能为。”
    诗人承认夏天的可爱,但同时又强调了火热的阳光的压迫感。

  3. “谩把薰弦语,难禁坐甑炊。”
    表达了在炎热中人们的忙碌,空谈无法改变现实的辛劳。

  4. “未应一杯水,能沃九华枝。”
    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实际的努力微不足道。

  5. “王屋飞犹在,昆冈事可知。”
    这两句借助山的意象,传达出对恒久理想的追求。

  6. “未须频梦灶,倏忽看崦嵫。”
    结尾处带有一种感慨,时间飞逝,生活的琐事让人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夏日的太阳比作火。
  • 对仗:如“王屋飞犹在,昆冈事可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九华枝和王屋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思考,表现了生活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传达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阳:象征着生命、热情与光明。
  • 厨房:代表日常生活的琐碎与真实。
  • 九华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精神家园。
  • 王屋山:代表恒久的存在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景象的描写
    • B. 生活的琐碎与理想的追求
    • C. 对历史的回顾
  2. “未应一杯水,能沃九华枝”中“九华枝”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理想与美好的象征
    • C. 一种饮料
  3. 诗中提到的“王屋山”象征着什么?

    • A. 生死
    • B. 理想的追求
    •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刘辰翁的这首诗更注重写景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情与饮酒的快意。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辰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