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一 感事》
时间: 2025-01-14 07:2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尽凄凉,那一片太原焦土。曾眼见疆臣完节,藩臣囚虏。远别山河汾水雁,空谈风月王家麈。问人间何地是桃源,归来赋。鼙鼓急,淋铃雨。禅让诏,民权主。望燕云深处,觚棱如故。落日宫门鸦乱噪,将军第宅酣歌舞。愿从今莫再动兵戈,苍生苦。
白话文翻译
这片太原的焦土,令人无限凄凉。曾经看到边疆的统治者誓言忠贞,而藩地的臣子却沦为囚徒。远离了那山河汾水和雁阵,聊聊风月却只剩下王家的笔砚。问世间哪里才是桃花源,归来时再写一首赋。鼓声急促,雨声淅沥。禅让的诏书,人民的权利。向往燕云深处,古老的戈壁依旧。落日时宫门前乌鸦喧嚣,将军的府邸里歌舞升平。希望从今往后不再动兵戈,百姓的苦难啊。
注释
- 不尽:表示无限的意思。
- 凄凉:形容悲惨、荒凉的境地。
- 疆臣:指边疆的统治者。
- 藩臣:指地方的藩属臣子。
- 桃源:指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象征和平与安宁。
- 鼙鼓:古代的打击乐器,常用于战争。
- 淋铃雨:形容雨声细微如铃铛般清脆。
- 禅让:古代帝王将位让给贤者的制度。
- 民权主: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地位。
- 觚棱:古代酒器,象征宴会或欢庆场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祖绶,清代诗人,生于战乱之际,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朝时期,国家动荡,民生苦难。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诗中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满江红 其一 感事》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作品。诗人以“凄凉”开篇,立刻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的深刻感受。太原的焦土不仅是地理上的荒凉,更是情感上的绝望,寓意着国家的破碎与民众的苦难。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提到曾经的“疆臣完节,藩臣囚虏”,展现了战争对忠诚与背叛的残酷考验。通过“远别山河汾水雁”,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而“空谈风月王家麈”则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问人间何地是桃源”,诗人通过对理想社会的追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对未来的希冀。随后的“鼙鼓急,淋铃雨”则将读者带入战斗的紧张氛围中,暗示着不安与动荡。
诗的后半部分展现了对和平的渴求,“愿从今莫再动兵戈,苍生苦”,诗人以简洁有力的句子呼吁世人珍惜和平,减轻百姓的痛苦,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整首诗行文流畅,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同时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尽凄凉:强调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 那一片太原焦土:具象化的描绘出战后惨状。
- 曾眼见疆臣完节,藩臣囚虏:对比忠诚与背叛,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 远别山河汾水雁:思乡情切,进一步渲染孤独感。
- 空谈风月王家麈:反映现实的无聊与空虚感。
- 问人间何地是桃源:对理想生活的追寻。
- 归来赋:暗示作诗的目的与归属感。
- 鼙鼓急,淋铃雨:描绘战斗的紧迫与动荡。
- 禅让诏,民权主:强调理想的政治制度。
- 望燕云深处,觚棱如故:对古老文化的怀念。
- 落日宫门鸦乱噪:形成对比,揭示现实的喧嚣与无序。
- 将军第宅酣歌舞:暴露战后的奢华与不负责任。
- 愿从今莫再动兵戈,苍生苦:直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争与痛苦比作焦土,形象生动。
- 对仗:如“鼙鼓急,淋铃雨”,增强了节奏感。
- 排比:通过多个句子呈现战争的影响,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战争的痛苦为背景,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理想生活的追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 焦土:代表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荒凉。
- 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与和平。
- 鼙鼓、雨:暗示战争的紧迫与悲伤。
- 燕云:代表故乡与文化的怀念。
- 宫门、鸦:体现权力中心的变化与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桃源”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理想社会
- C. 个人情感
-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 A. 绝望
- B. 希望
- C. 无所谓
-
“将军第宅酣歌舞”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 A. 和平安定
- B. 战后奢华与冷漠
- C. 战争中的团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煜《虞美人》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写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人民的苦难,但更侧重于对故国的忧愁与个人情感的流露。
- 李煜的《虞美人》则通过个人情感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怀念,虽然主题不同,但都表现了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