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竹侵红药,病花羞晚春。
移根近谈笑,得土长精神。
荣悴非由尔,芬芳止为人。
庭西井泉好,汲灌每躬亲。
白话文翻译:
在杂乱的竹林中,红色的花药被侵袭,病态的花儿在晚春时节显得格外羞怯。移植根系让它们能靠近这里的谈笑声,得到这片土地的滋养便能生长得更加精神焕发。花的荣枯并不是由你们决定的,芬芳的气息只是为了取悦人们。庭院西侧的井水清冽,汲水灌溉我每次都亲自来做。
注释:
- 乱竹:杂乱的竹子,象征环境的复杂。
- 红药:指红色的花药,可能特指某种药用植物。
- 病花:指生长不良、状态不佳的花。
- 羞晚春:晚春时节,花朵因环境或自身状态而显得羞怯。
- 移根:指将植物的根部移植到新的土壤中。
- 得土长精神:在好的土壤中生长会更加健康、有活力。
- 荣悴:形容植物的荣盛与凋谢。
- 芬芳止为人:花香只是为了取悦人类。
- 汲灌:提水灌溉。
- 躬亲:亲自去做。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植物的生长状态和诗人对花草的关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是北宋理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诗词兼具情感与理性,作品常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辙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庭院生活的热爱,对植物生长的关注。通过对花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南堂新甃花坛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庭院花草的深厚情感。开头以“乱竹侵红药”描绘了环境的复杂性,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状态。病花的羞怯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的脆弱,也暗示了人对自然的关怀。移植根系的举动,象征着诗人试图改善环境、提升生命质量的努力。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种关切与温情,尤其是“庭西井泉好,汲灌每躬亲”一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芬芳的花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整体而言,苏辙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观察,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乱竹侵红药:在杂乱的竹子中,红色的花药被侵扰,生动描绘出环境的复杂和花的脆弱。
- 病花羞晚春:病态的花在晚春时节显得格外羞怯,体现出生命的微妙与无奈。
- 移根近谈笑:移植根系使花靠近谈笑声,象征着人对植物的关心和呵护。
- 得土长精神:好的土壤能让植物更加茁壮,隐喻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性。
- 荣悴非由尔:花的荣枯与否并非由其自身决定,体现出命运的无常。
- 芬芳止为人:花香的存在是为了取悦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 庭西井泉好:庭院西侧的井水清澈,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珍视。
- 汲灌每躬亲:每次汲水灌溉都是亲自来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忱和责任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病花与人类情感相联系,使得植物的状态生动而有情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隐喻人生的荣枯,深化了主题。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关心与呵护的价值。诗人通过对花草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 竹:象征着坚韧与生机,环境的复杂性。
- 红药:代表美丽与生命的脆弱,隐喻珍贵的事物。
- 病花:象征生命的无奈与脆弱,反映出内心的关切。
- 土壤:代表环境与基础,象征滋养生命的条件。
- 芬芳:象征美好和愉悦,代表人与自然的互动。
- 井泉:象征清澈与生命之源,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乱竹侵红药”的意思是: A. 红药长得很好
B. 杂乱的竹子影响了红药的生长
C. 红药被竹子覆盖
D. 红药开得很美 -
“移根近谈笑”中“移根”指的是什么? A. 移动根部
B. 移植植物
C. 移动家园
D. 移动花坛 -
诗中提到“庭西井泉好”,说明: A. 井水不好
B. 井水清澈,适合灌溉
C. 井水不够
D. 井在东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主题,但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情感更为浓烈。
- 《静夜思》: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了思乡之情,意象更加清晰。
这些作品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情感的侧重点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反映了各自作者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