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冷泉亭
作者: 俞桂 〔宋代〕
步入侵云岭,亭高路恰平。
池边幽树占,水底细沙明。
无友诗难咏,逢僧话转清。
此中真胜地,林寂鸟无声。
白话文翻译:
走进云雾缭绕的山岭,亭子高耸,通往它的道路刚好平坦。
池边的幽静树木遮蔽,水底的细沙清晰可见。
没有朋友,诗歌难以吟咏,偶遇僧人,交谈显得格外清净。
这里真是个胜地,四周宁静,鸟儿无声。
注释:
- 步入: 走进,进入。
- 侵云岭: 云雾缭绕的山岭,形容山势高峻。
- 亭高路恰平: 亭子高耸,通往它的道路正好平坦。
- 池边幽树占: 池塘边有幽静的树木遮蔽。
- 水底细沙明: 水下的细沙清澈明亮。
- 无友诗难咏: 没有朋友,难以作诗。
- 逢僧话转清: 遇到僧人,谈话显得特别清净。
- 此中真胜地: 这里真是个美好的地方。
- 林寂鸟无声: 森林寂静,鸟儿无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山水田园的恬静与幽雅,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清净环境的向往和对友人缺席的感慨。
创作背景:
《冷泉亭》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山间亭子,作者在此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抒发游览的感受与孤独的情绪。这首诗反映了宋代士人的隐逸思想,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冷泉亭》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展现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孤寂。诗的开头,俞桂描绘了进入云雾缭绕的山岭,亭子高耸而道路平坦,给人一种开阔、舒畅的感觉。接着,池边的幽静树木和水底的细沙,描绘出一种清澈、明亮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恬静。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转向了内心的孤独感。没有朋友作伴,使得诗歌的吟咏变得艰难,偶遇僧人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净的交谈,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孤独时的珍贵。这种交谈又对比了之前的孤寂,使得环境的宁静更加突出。
最后两句点明了主题,强调这里是一个真正的胜地,四周的寂静与鸟儿的无声都在强调一种超然的境界。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孤独生活的深思,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情怀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步入侵云岭: 走进高耸的山岭,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亭高路恰平: 亭子高耸,路途平坦,象征着作者的心境与自然的和谐。
- 池边幽树占: 描绘了静谧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水底细沙明: 清澈见底的水面,体现自然的纯净与美丽。
- 无友诗难咏: 表达了孤独的心情,缺乏友人使得创作变得困难。
- 逢僧话转清: 与僧人的相遇让孤独的心灵得以慰藉,显得清净。
- 此中真胜地: 赞美此地的美好与宁静。
- 林寂鸟无声: 进一步强调环境的静谧,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修辞手法:
- 对比: 孤独与宁静的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 意象: 亭子、池水、幽树等自然意象交织,构成自然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高山和清泉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孤独情绪的感慨,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隐逸、安宁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岭: 象征高远与宁静,代表着超脱的境界。
- 亭: 象征人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是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 池水: 象征清澈与纯洁,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 幽树: 象征隐逸与安静,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冷泉亭》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俞桂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池边幽树”主要体现了什么意象? A. 喧闹
B. 宁静
C. 繁华
D. 斗争 -
诗中“无友诗难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愤怒
D. 迷茫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 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景,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的情怀,和《冷泉亭》有相似的主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体现了孤独与饮酒作乐的情感,与《冷泉亭》中孤独感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倾向于通过饮酒来驱散孤独。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意境》